當前位置:品味風>人文素養>職場技巧>

全球經濟危機的原因

職場技巧 閱讀(3.25W)

國際壟斷資本的金融投機和金融掠奪是造成本輪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經濟危機的原因1

1、經濟結構失調:即所謂結構性危機。其中,產業結構失調是集中表現,可以直接造成就業結構產品結構矛盾,造成經濟混亂和危機爆發。對經濟結構的大規模調整,如果處理得不好,也有可能引起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2、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尤其是重要生產資料長時間積壓嚴重過剩,一旦蔓延到其他領域,有可能觸發危機;

3、政府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失誤引起的:政府用以宏觀調控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如處理不當,也會引起經濟危機;

4、當全球經濟不太好或者某一個國家某一個領域發生嚴重問題,可能引發地區性的經濟危機乃至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應對措施

1、央行降息,救助資金困難的企業;

2、加大國家投資,大規模建設有利民生的.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一方面能增加就業,另一方面還能帶動相應產業發展,還能爲今後的經濟打下堅實的基礎;

3、增加國民收入,穩定物價水平,刺激消費,搞活經濟;

4、利用國家補貼的方式,鼓勵廣大農村農民購買家電,汽車等商品,既能增加國內消費,又能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

5、促進科技創新和結構調整,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建設和產業技術進步,支持服務業發展。

全球經濟危機的原因
  

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區別

1、概念不同:經濟危機是指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全球經濟長時間不斷收縮;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商業破產和金融機構破產,出現短期和超週期的惡化;

2、影響範圍不同:金融危機會造成經濟危機,因爲金融行業是經濟的一個方向標,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也是金融體系,金融危機是虛擬經濟危機,而經濟危機是屬於實體經濟危機;

3、含義不同:“經濟”的含義明顯比“金融”更廣泛,它包含“消費”、“生產”和“金融”等一切與人們的需求和供給相應的活動,它的核心就在於利用資源的整合,創造財富、獲得福利。

全球經濟危機的原因2

資本主義週期性危機的體現

本輪經濟危機已走過5年,現在分析其原因可以看出,國際壟斷資本的金融投機和金融掠奪是造成本輪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隨着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泛濫,各國政府放鬆金融管制,金融市場過度投機和全球金融體制不健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金融泡沫持續膨脹,世界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這既是美國經濟體制弊端的產物,也是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即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或新自由主義發展階段的一次總危機,是資本主義週期性危機的體現。

——南非工業開發公司研究與信息部主任馬亞

全球經濟危機的原因 第2張
  

暴露資本主義制度性弊端

對於這場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人們在不同時期、不同立場上給出了不同的解釋,如全球經濟失衡說、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失衡說、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失衡說、金融家貪婪說、國際貨幣體系缺陷說、宏觀經濟政策失誤說等等。無疑,這些解釋都有其內在的合理性。但我認爲,這場危機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資本主義制度性弊端。

表面看來,這場危機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危機,其突出特徵是以美國爲代表的發達國家消費過度所引發的債務危機,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過剩與消費不足。然而,在這種負債消費的背後是由發達國家所主導的不合理的國際分工體系。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生產與消費已經不再侷限於本國之內。國家之間的分工、產業內的分工、產品內的分工影響着一國的生產與消費能力。更重要的是,不同國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以及相對應的制度規則安排決定了他們的生產與消費能力。這和封閉狀態下一國的產能過剩與消費不足形成重大區別,而現行的國際分工體系基本上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

在國際分工的產業鏈中,發達國家長期處於頂端,並從中獲得巨大收益。以蘋果平板電腦爲例,2010年的市場售價爲499美元,其中蘋果公司獲得的.收益佔30.1%,分包商(主要在發達國家)佔17.6%,原材料與零部件成本佔30.9%,批發與零售佔15%,剩餘爲勞動力成本。

作爲平板電腦的組裝者中國只佔總價值的1.6%。如果這只是實體經濟內的分工格局的話,那麼在全球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分工中,發達國家因主導金融業而獲得的收益更大。這就是爲什麼多年來發達國家把低端製造業、低端服務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原因所在。

國際分工與發達國家負債消費之間的另一個聯繫機制是不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即發達國家是世界貨幣的持有者,如美元、歐元。以美國爲例,多年來美國一直有鉅額的貿易逆差。對美國有順差的國家積累了大量的美元儲備,之所以他們願意這樣做是因爲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

這些國家所積累的美元儲備並不能在本國流通,只能重新迴流到美國,購買美國的國債及其他美元資產。這樣做的後果是,一方面壓低了美國的長期利率,美國人可以分享低利率的優勢,從事負債消費,購買房屋和有價證券;另一方面,資本流入推高了美元資產的價格,美國消費者可以通過財富效應進一步獲益。換言之,順差國的資本回流爲美國的負債消費奠定了基礎,當然也間接鑄成了資產泡沫。

美國人的負債消費進一步擴大了美國的進口與貿易逆差規模,客觀上又拉動了新興經濟體的出口與生產。因而,在金融危機之前對此曾有一個形象的描述:再循環。美國的消費與新興經濟體的生產成爲拉動全球經濟高速增長的兩個引擎。不幸的是,資產泡沫不可能永遠膨脹下去,美國房地產泡沫的崩潰藉助於複雜金融衍生品的放大機制,把美國的次貸危機最終擴展爲全球金融危機。

在這個邏輯鏈條中,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的貿易失衡、發達國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失衡、金融監管跟不上金融創新的步伐、金融家的過度冒險投資行爲、缺少對美元無序發行的國際監督機制

“9·11”之後美聯儲放寬貨幣政策等失誤都是客觀存在的,並在金融危機的不同階段和領域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然而,從根本上來說,國際金融危機還是來自於由發達國家主導的不合理的國際分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