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星秀>

趙葆華個人資料簡介 人物簡介 藝術成就 傳媒成就

星秀 閱讀(3.1W)

趙葆華簡介

趙葆華,男,著名影視劇作家、評論家,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文學創作委員會常務副會長。著名傳媒人物,曾任《電影》雜誌社社長兼總編,《中國電影報》主要創辦人....

趙葆華個人資料

趙葆華,男,著名影視劇作家、評論家,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文學創作委員會常務副會長。著名傳媒人物,曾任《電影》雜誌社社長兼總編,《中國電影報》主要創辦人之一。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電影頻道電視電影終審組成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趙葆華個人資料簡介 人物簡介 藝術成就 傳媒成就

趙葆華照片

趙葆華人物簡介

趙葆華

趙葆華,男,著名影視劇作家、評論家,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文學創作委員會常務副會長。著名傳媒人物,曾任《電影》雜誌社社長兼總編,《中國電影報》主要創辦人之一。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電影頻道電視電影終審組成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趙葆華藝術成就

創作影視文學劇本30餘部,皆拍成影片和電視劇,在中央報刊發表影視評論文章幾百篇、百萬餘字。代表作品有:電影《我的法蘭西歲月》、《守護童年》、《鄧小平登黃山》、《全城大學聯考》、《因爲谷桂花》、《女性世界》、《不要問我從哪裏來》、《藍天鴿哨》、《敵後武工隊》、《越來越好》、《悲喜松花江》等。

​他創作的電視劇《白塔風鈴》(編劇兼導演)中央電視臺於1994年春節(七年級)晚上黃金時間播出,反響甚佳,獲東北地區電視劇“金虎獎”一等獎。他創作的電視劇《卜宗亮》、《華夏星空下》、《個人情感》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後均獲好評。創作的長篇電視連續劇《愛情爲你遮風雨》在全國播出後,列不少地區收視率榜首。創作的長篇電視連續劇《青春波爾卡》被專家們譽爲現實題材的力作,是北京電視臺獻給新世紀的佳作。創作的長篇電視劇《至愛親朋》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反覆播放。創作的電視劇《大地有江河》曾獲飛天獎。

另有《愛情爲你遮風雨——趙葆華電視劇作選》,長篇小說《至愛親朋》,長篇紀實小說《鄧小平風華歲月》多次出版發行,頗獲佳評。電影批評結集成書《我的電影夢——趙葆華影視評論選》亦獲盛評。

曾多次出任中國電影華表獎、金雞獎和全國“五個一工程”獎評委,亦多次出任百合獎、華鼎獎、長春電影節評委,還曾任北京國際微電影節評委和首屆深圳國際微電影藝術節評委會主席。

傳媒成就

2007首屆中國傳媒領軍人物年會暨第三屆中國傳媒創新年會”揭曉創新領軍人物獎,《電影》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趙葆華先生榮膺中國十大期刊創新領軍人物。

趙葆華

2001年8月任《電影》雜誌社總編輯。 1989年1月創辦<中國電影週報> (後改爲《中國電影報》),成爲電影界影響最大的報紙。趙葆華2000年接手改造《電影通訊》,當時爲雙月刊黑白頁每期32頁。2001年改名爲《電影》,名聲鵲起。在零資金投入的困難境遇下,他“借殼上市”,提出“兩權換一權”的發展戰略,即將《電影》的發行權和廣告權交與協辦方,贏得《電影》的啓動資金,健康出版。

趙葆華又提出以文化時尚佔領市場,以文化經典引領市場的市場戰略。他是<電影>的靈魂人物,他確立的堅守國片宣傳陣地,時尚與經典組合,中國電影PK好萊塢組合,近距離報道,權威性話語,使《電影》風格鮮明,品牌獨具!現今的《電影》月刊,爲國際大開本116頁,全綵色印製,美輪美奐。《電影》以40萬電影從業大軍爲文化服務主體,以廣大電影觀衆爲文化關愛對象。趙葆華帶領他的年輕的編輯隊伍將《電影》的傳奇,不但書寫在電影界,也正書寫在傳媒界!

主要代表作品

影視代表作品有:

電影《女性世界》瀟湘電影廠出品,曾獲十佳影片獎;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北影廠出品;

《藍天鴿哨》上影廠出品;

《敵後武工隊》長影廠出品;

《越來越好》《悲喜大江》電影頻道出品;

《我的法蘭西歲月》(團中央影視中心出品,該影片獲第七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評委會特

別獎、第十一屆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等。

《女性世界》與《我的法蘭西歲月》轟動一時。《守護童年》獲第二十八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

電視劇代表作品有:

長篇電視劇《至愛親朋》

《愛情爲你遮風雨》

《青春波爾卡》

《大地有江河》中短篇電視劇

《華夏星空下》

《白塔風鈴》

《卜宗亮》

《守望》

作品鑑賞

趙葆華作品

創作電影《我的法蘭西歲月》

在鄧小平百年誕辰紀念之際,一大批懷念偉人,重讀偉人的作品相繼推出。其中電影《我的法蘭西歲月》被認爲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力作之一。該片劇本由著名影視劇作家趙葆華歷時兩年完成。在創作中,趙葆華自覺擔負起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多年的創作經驗讓他深切體會到,好的作品要讓觀衆先被吸引,後被教化。他的作品大多“既擔道義,又十分好看”,大概受益於他的這份感受。

創作<我的法蘭西歲月> ,讓趙葆華接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仰望那一時期由青年革命家綴滿的璀璨星空,目眩神迷、感慨萬千。爲寫此劇,趙葆華曾長時期陷入創作困境。以崇敬之情爲起點,趙葆華開始了他的文思尋找之路,於是他走進了鄧小平(鄧希賢)青少時代,一個顯著的命題逐漸呈現:偉人的成長。在趙葆華看來,鄧希賢有一個成長過程,從16歲到21歲,他在法蘭西經歷過“求學—求生存—求真理”不同的人生階段。

在紅色經典和文學名著改編中加入所謂的“人性化處理”成爲一種時髦的時候,面對消解偉人、不屑偉人的種種創作現象,趙葆華是清醒的。而這份清醒來自於他對社會、對時代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當下的青年追逐偶像,崇拜偶像,歌星、明星光芒萬丈,有其必然的社會意識形態需求。社會輿論引導的方向感顯示出社會精神的健康程度,他創作此劇的一個雄心就是要爲青年樹立另一種青春偶像--革命青春偶像,那就是青年鄧小平。趙葆華善於擠出時間創作,樂此不疲。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的法蘭西歲月》電影劇本已獲得本年度夏衍電影文學獎一等獎。夏衍電影文學獎是電影文學的最高獎。這也正是對趙葆華創作成果、創作才華的肯定。

評價

趙葆華

對於自己能獲得“中國十大期刊創新領軍人物”這個獎項,趙葆華總編的驚喜大於感慨。趙葆華常常被視爲專業編劇或職業影評人,其實不是。他的職業身份是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辦的《電影》雜誌社的社長兼總編。一直以來,新老朋友對他和他主編的《電影》給予了熱情的關注和支持。他愛這份工作;出差在外,都會惦記雜誌社的諸位人員。這份工作讓他快樂,快樂地工作着。

十大期刊創新領軍人物中,只有趙葆華總編一人來自影視期刊方陣。對於《電影》他傾注太多的感情。2000年,在他接管雜誌時,它名爲《電影通訊》,雙月刊,每期只有薄薄的32頁,十六開本黑白頁面。讓這樣的刊物行走市場,無疑於讓它去送死,不悲壯,可憐兮兮。接管後,趙葆華的第一件工作是將《電影通訊》改名爲《電影》,這刊名內隱雄心。第二件事是將雙月刊改爲月刊。《電影》雜誌在零資金下啓動運行。他制定出三權換一權的發展戰略,即將發行權、廣告權和文化活動經營權做交換,以三種權力換出版資金,確保編輯(出版)權得以運行。他不斷拍電視劇積累了市場經驗,也結交諸多公司老總。三權換一權得以實現。幾位曾給他的影視作品投過資的朋友加盟《電影》運作,《電影》得以風光面世:全綵印製,時尚包裝,每期118頁,可謂靚麗出場。出版權,協辦方不得干預。

趙葆華這使他們大展鴻圖。全國期刊近萬種,電影期刊亦是高手雲集,怎樣確立《電影》的文化性格是個問題。趙葆華總編的選擇不再走《電影藝術》的理論路線,也不能效仿《當代電影》的學術路線,更不能東施效顰,要學《大衆電影》的明星路線,必須另闢蹊徑。趙葆華提出經典與時尚組合的《電影》文化模式,以電影時尚風情去佔領市場,以電影經典文化去引領市場。同時又爲《電影》確立這樣一個文化方位:中國電影與好萊塢比拼的前哨媒體、近距離報道、權威性話語。帶着這樣的文化裝束,《電影》行走傳媒江湖。

相關新聞

第六代導演和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影視劇評論家趙葆華之間的口水戰頗引人注目。趙葆華日前在其博客中撰文

“提醒”一些被傳媒嬌寵、小有成就便名聲大噪的年輕導演們切勿自戀,“……青年導演張楊的近作《無人駕駛

》亦能看出他的迷失,影片表現中年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整部片子令人煩悶。形式感很強,但劇中人物的

心理皆如梅雨天氣沉悶得透不過氣來,所有人物的命運和行爲都像無人駕駛的車不知要駛向何方。”另外,被趙

葆華批評的還有年輕導演甯浩和陸川。

記者電話採訪了張楊導演。他一接電話,聽說是這事就笑了起來:“哎,這事啊。我都覺得挺奇怪的。《無人駕

駛》是一部都市時尚愛情片,已通過審查,7月份要上映。可以說,這是我12年前<愛情麻辣燙>的升級版,呈

現的是當下這個‘物質時代’的愛情故事。講述了一個女騙子、一個賽車手、一個的哥、一個啞女、一個女白領

,這些在北京生活的普通人,因一場車禍命運就此改變的故事。作爲導演,我的想法很清楚,沒覺得有什麼迷失

。”

“我很不同意他說我這批導演‘迷失’。其實我這批人是最明白電影該怎麼拍,拍給誰看的。另外,我

不自戀,我拍電影就是爲了中國的觀衆。如果說十幾年前還有一些導演爲了玩藝術不關心觀衆,是比較自戀,

而我這些導演已經很瞭解中國的電影市場了。”張楊說。

趙葆華在博客中對甯浩新作《無人區》的評論也在網上引起爭議,趙葆華近日表示不能接受批評是不自信的表

現。昨天,張楊告訴記者:“撇開《無人區》審查的事,我覺得作爲一個導演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想法,藝術就是

要堅持的。”

張楊說,現在拍電影不缺錢,投資人會找上門來,但張楊不願意拍古裝片,他想拍的是當代中國的現實生活,從

《洗澡》、《愛情麻辣燙》到《落葉歸根》,再到《無人駕駛》,都是這樣。這就是他作爲一個導演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