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智慧生活>家居生活>

誰解幼兒教師的生活現狀?

家居生活 閱讀(2.39W)

“起得比雞還早,下班比狗還晚,掙錢比民工都少,看上去比誰都好,五年後比誰都老!孩子睡覺、吃飯、大小便的時候我們是保姆;上課的時候我們是老師,像演員一樣的老師,爲了課程需要扮演各種形象(兔子、老虎、大灰狼)。有的時候還要“冒充作家”,爲了上面的檢查編寫材料。準備操作材料的時候我們是美工,有時候甚至還是裁縫——搞活動時,像親子活動的時候,我們是導演、攝像。環境佈置的時候是木工、美工……”

誰解幼兒教師的生活現狀?

這是一個幼兒教師的職業感受,雖然屬於個例,但走訪中發現,上面的描述與幼兒教師普遍的生活工作情況相去不遠。

採訪中老師們抱怨說,目前強調培養學者型的幼兒教師,於是各項“作業”大量地鋪天蓋地而來,爲了不影響白天在幼兒園的正常工作,他們只好晚上在家裏翻資料、寫論文。如果遇上幼兒園搞升級、評定示範園之類的情況,全園就像進入了非常時期,從園長到保育員天天加班,忙得廢寢忘食。配班老師爲了完成超量的工作任務,有時候夜不歸宿,在教室裏打地鋪幾乎成了家常便飯。幼兒園的各種開放課、考評、驗收、創建以及各個部門的檢查等經常使教師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因爲這一系列的考覈、活動與檢查將與他們的職稱與待遇相聯繫,使得很多教師不能進行正常的教學活動,整天憂心忡忡。

工作壓力及後果

持久的工作壓力,對幼兒教師的生理、心理和行爲三個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響。很多教師因爲長期的緊張工作,身心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關注幼兒教師的身心健康,特別是對後者給予足夠的重視勢在必行。

通過採訪發現,很多幼兒教師因爲長期的緊張工作,身心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尤其是心理方面,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幼兒園要突出人文環境建設,營造平等對話的空間和溫馨的工作氛圍,對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教師及時給予疏導,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引導他們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適時適度地調節好自己的心態與情緒,鼓勵教師正視現實,保持健康心態,以良好的心態應對繁重的日常工作。

幼兒教師工作中不得不面對的持久的工作壓力,對他們的生理、心理和行爲三個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響。大量的研究表明,過度的壓力可以使承受者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內分泌混亂,從而導致精力衰退、消化功能紊亂,引發腸胃疾病、心臟病等病症。另外,作爲教師的職業病,咽喉炎、脊椎病的發病率已經分別高達40%和20%。過度的工作壓力還會引發負面的情緒反應,焦慮、壓抑、憂鬱、暴躁、沮喪、不安、悲觀失望等會使幼兒教師處於亞健康狀態,從而導致幼兒教師的道德和情感準則削弱,自我效能感下降。心理上產生不穩定的情緒,影響心理健康,表現爲易衝動、精力不濟、情感失常、興趣和熱情減少,等等。嚴重者體現在工作中,有的教師變得脾氣暴躁、體罰幼兒,有的不安於本職工作,設法跳槽、提前退休等等。工作壓力對幼兒教師的生理、心理和行爲三方面的消極作用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度的工作壓力還會對教師自身產生更深層面的影響,造成他們對所從事的職業產生倦怠心理,完全失去對幼兒教育工作的熱情,甚至開始厭惡、恐懼幼兒教育工作,對教育教學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直接傷害到所帶班上孩子的切身利益。

對於幼兒來說,3~6歲這一年齡段(恰好處於幼兒園時期)是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幼兒園裏,如果教師由於負面情緒造成對幼兒的態度淡漠、急躁,老師和幼兒之間關係生疏、壓抑,其後果必然是幼兒對教師、對幼兒園的生活厭惡甚至恐懼,這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將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教師應當具備他所要培養的學生那樣的品行”。可見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對於幼兒的健康成長多麼重要,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發展,教師必須首先擁有健康的心態,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是所培養的兒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很難通過日常的教育引導培養出心理健全的孩子。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將會直接、間接地影響整個社會和民族的心理健康,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未來一代的整體素質。關注幼兒教師的身心健康,特別是對後者給予足夠的重視勢在必行。

社會環境及地位

幼兒教師是教師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羣體,他們不需要向孩子傳授高深的知識,幼兒園的孩子沒有應試升學任務,這就造成了家長乃至教育界的部分人士對幼兒教師產生輕視,社會對幼兒教師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一直以來,人們無意中把幼兒教師排斥在教師隊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給幼兒教師帶來很大的壓力。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知名商人的兒子考上了北京大學。考生的父親爲了慶賀兒子金榜題名,在一家著名的酒店訂了謝師宴,邀請兒子從國小到高中的所有老師參加,併爲他們每人準備了一個紅包。酒店投其所好,門前特意掛上大紅橫幅。就在人們歡天喜地舉杯相慶的時候,走進來一個老太太。

衆人很詫異地問老太太是誰?是否走錯了?老太太說,她是這位考生的幼兒園老師。因爲這位考生的名字比較特殊,她是在路過酒店的時候,看到橫幅上面的名字走進來的,一則表示祝賀,同時,她想看看十幾年前的小淘氣現在長成什麼樣了?

考生已經記不起曾經有這麼一位老師,老太太雖然不知道這謝師宴結束後還有紅包,但仍被誤認爲企圖詐騙遭到衆人的鄙視,只好尷尬地走出去了。出門的時候,她嘴裏還唸叨着:“在幼兒園的時候這孩子就是這樣喝湯的,哪裏會錯呢?”

我們不能簡單地指責記不起自己的幼兒園老師的這位考生,我們的整個社會,有多少人無意中把幼兒教師排斥在教師隊伍之外,把他們看作與保姆無異的“阿姨”?幼兒教師是我國教師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羣體,與其他教育階段的教師相比,他們不需要向孩子傳授高深的知識,他們的工作似乎沒有評定的硬指標——升學率和學生考試成績。這就造成了幼兒教師在社會上長期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雖然付出的腦力勞動不少於體力勞動,但人們總是忽略了前者。

長期以來,評價幼兒教育的方法誤導了社會上對廣大幼教工作者的觀念與行爲的認識。目前,幼兒教師的評價體系是不完善的:一是缺乏統一的評價標準;二是評價方式簡單劃一;三是教育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時間和量的積累;四是終結性評價方式,其結果基本上體現在對幼兒教師的獎懲上,沒有達到真正評價的目的。這些都給幼兒教師帶來被外界誤解的壓力。教師的工作若得到積極評價,會促進他們以更爲飽滿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工作;相反則會產生心理負擔,降低他們的工作熱情,使他們覺得社會處境更加不利。

雖然近幾年來不斷強調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兒教師的工作也在日益受到重視,但作爲一個職業羣體,他們普遍的社會地位不高,工作條件較差,勞動強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調查研究表明;我國幼兒教師人均日勞動時間爲10.06小時,比其他崗位的一般職工日平均勞動時間高出2.01小時,其中,睡眠時間比一般職工日平均少1.92小時,但是他們的待遇是最低的,同時各方面的保障也不完善。繁重的工作得不到相應的報酬,有的幼兒教師甚至連最低的工資和社會保障也拿不到。幼兒教師沒有自己的職稱系列,一般最高級別也只能評到“國小高級”,而同時大量的民辦幼兒教師連職稱也沒有,這使得他們覺得自己的職業既沒有“錢途”也沒有前途。

國外的情況是不能模仿的,但他們的做法可以給我們啓發。在澳洲,剛畢業的幼兒教師每年的收入至少可達到24000~25000澳元,隨着工作年限和經驗的增加,年薪也會穩步提升。此外,澳洲政府除了給予幼兒教師較高的社會地位、經濟待遇之外,還提出一些相應的鼓勵政策,如:取得澳洲教育局頒發的教師證的他國公民或留學生持有僱主提名後,便可輕鬆申請技術移民,獲得澳洲永久居民綠卡。澳洲政府還鼓勵開設私人幼兒園,幼兒教師可以作爲一個令人尊重的職業終身從事,他們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不亞於大學教授。

另外,家長落後的教育觀念阻礙了早期教育的有效實施,給幼兒教師的工作增加了壓力。許多家長對早期教育的認識依然停滯在知識技能的獲得上,反對並阻撓現行的早期教育改革,增加了幼兒教師的工作難度。

社會環境的影響,幼兒教育日益國小化,家長對幼兒教育超高的期望給幼兒教師的工作增加了難度:不加入識字、英語等知識傳授吧,家長有意見;加入這些內容,超過了孩子的接受能力,結果是教的吃力,學的費力。大多數家長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剛入園就學到更多的知識。家長對幼兒園的社會知名度、教學質量、教學環境等都有較高的要求,相應對幼兒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教學方法等也有較高的要求。他們的這些要求往往被幼兒園當作社會對自己的期望標準,無論是否合適都要照做,無形中增加了教師身上的壓力,使得他們的工作陷於無所適從的境地。爲此,呼籲相關部門通過對幼兒教師的實際工作進行積極地宣傳,讓更多的人瞭解幼兒教師工作的價值和複雜性,使公衆對幼兒教師的工作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幼兒教師的評價多一些尊重,少一點苛刻,用科學的、公正的評價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緩解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

總之,多種多樣的社會因素導致幼兒教師工作環境壓抑、工作壓力大、社會地位低、經濟收入不理想。要改變現狀,提升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僅依靠幼兒教師的努力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的,這需要社會、幼兒園、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將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等調整到理想狀態。社會應加大對幼教事業的投入、支持力度,增加對幼兒教師物質方面的鼓勵。國家要制定並落實相應的法令,加強教育宣傳力度,以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保障幼兒教師的合法權益。爲此,社會各界都應重視幼兒教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壓力問題,辨證地看待幼兒教師的社會角色。如果整個社會能夠做到相信幼兒教師、理解幼兒教師、尊重幼兒教師的勞動,正確看待幼兒教師的職業角色;通過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鼓勵激發幼兒教師的積極性;公平地對待幼兒教師在基礎教育中所承擔的重任和起到的作用,客觀評價他們的工作,並通過管理的人性化等幫助教師更好地工作,使他們處於愉快的工作環境和融洽的人際關係中;在考覈評優和職務晉升中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使每個教師都有機會獲得社會對他們工作的認同和了解,他們才能真正擺脫目前倍受困擾的工作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