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人文素養>育兒經驗>

親子關係不好或是孩子染上網癮的誘因

育兒經驗 閱讀(7.07K)

缺乏支持性人際關係易致網癮

親子關係不好或是孩子染上網癮的誘因

1個多月前,上海的管女士把15歲的兒子帶到了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戒除網癮。在這段陪伴兒子的日子裏,管女士開始反思兒子是如何一步步沉迷於網絡,他們的家庭教育到底出了哪些問題。

國中階段是網癮高發期和親子關係的危機期。專家介紹,他們對青少年網絡沉迷問題進行課題研究後發現,缺乏支持性的人際關係是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根本原因,“其中首要的是親子關係,其次爲同伴關係和師生關係。在親子關係中尤其是與父親關係不良的問題突出,父母與這些孩子的交流、共同活動相對較少。”

專家接觸了衆多孩子沉迷網絡的家庭,發現他們中大多存在家庭功能不良的問題,表現爲結構不完善,如父母離異,或表現爲家庭氛圍不好,如夫妻雙方沒有學會相互配合教育孩子,因教育問題常爆發爭吵等。

孩子的成長需要遊戲

當管女士苦惱於如何戒掉正處青春期的兒子對網絡遊戲的沉迷時,80後的浩浩媽卻在陪兒子一起玩網遊,她對兒子上網的態度是陪伴、引導、張弛有度。

8歲的浩浩喜歡上網玩摩爾莊園。浩浩媽說,上幼兒園中班時,兒子就開始玩一些不用聯網的小遊戲,後來玩聯網遊戲也無師自通。上國小後,浩浩媽和兒子有個約定,平時不許玩遊戲,每晚寫完作業看會兒動畫片,八點半準時入睡,只有放假纔可以玩。浩浩還算聽話,每次考試成績也不錯。80後的浩浩媽笑稱,“我也很喜歡和兒子一起玩網遊。有時候,我會幫他照看一下莊園、料理莊稼、賺些摩爾豆。”在上網玩遊戲的問題上,浩浩爸也同意讓孩子自己支配時間,“不能總要求孩子怎樣,尤其是孩子玩興正濃的時候,一味禁止反而讓他有逆反心理,有時候和孩子商量着來,效果會更好。”

在專家看來,孩子的成長需要遊戲,在遊戲世界裏,他們放鬆地演練現實生活,體驗社交、學習規則,獲得控制感,“網遊作爲一種現代遊戲,也具有這樣的意義。”

專家也有一個樂觀的預測,他認爲80後的孩子出現網癮的比例可能會下降,80後本身就是伴隨着網絡興起成長的一代,更能尊重、理解孩子,更願意和孩子一起玩,而孩子在上網過程中如果能得到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孩子的情感需求會得到滿足,對網絡的使用也更易往健康的方向發展。

改善家庭環境是首要任務

在專家看來,要防止孩子沉迷網癮問題,首要的就是改善家庭環境,“父母應當努力建立和諧的婚姻關係和親子關係,改善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教養方式,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尊重和鼓勵,善於發現並欣賞孩子的優點,並及時有效地幫助孩子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此同時,還需改變只用學習成績評價孩子的“單一評價體系”,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得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機會。

“焦慮的父母與其急於把網遊從孩子生活中奪走,不如先想辦法找到孩子所缺,幫助孩子把現實生活豐富起來,並給予足夠的陪伴和溝通。”專家說。

【案例與反思】

“管”不是正確的辦法

管女士,兒子15週歲半

兒子大約是七年級下學期開始出現網癮傾向,但當時我們並沒有引起重視,認爲他只是青春期叛逆,我們唯一的想法是“管住他”,忽略了他內心的感受。

當時,兒子因爲手骨折在家休息,而我正好那段時間全職在家,照顧他的同時也幫他補習功課。每次看到一些知識點教了他很多遍還不會,我就變得很急躁,總覺得他一定是沒用心學。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兒子的自信已經不足了,他擔心回到學校後趕不上學習進度,那時他開始每天打四五個小時的遊戲。

孩子回校後,八年級階段的學習更難,他達不到自己設想的標準,內心可能更沮喪。後來,我們萌生了出國的念頭,兒子也願意選擇轉到國際高中然後留學。上了國際高中後,心氣很高的兒子把目標瞄準了前三名,過高期望值與現實的反差,加上國外教育與國內教育理念的衝突,孩子在高一第三學期跟我說,“媽媽,我有些問題沒想明白,想請一段時間假。”我尊重兒子的選擇,就和學校商量休學一個月,並安排他去山區一所學校支教,山區的孩子和家長老師都很尊重他,也重新激起了他學習的動力。但沒想到,回到國際學校後,很快是5月的英國考試月,因爲他之前在休假,學校沒有給他報名,這讓兒子的自尊心再次遭受了嚴重打擊,加上同學的影響,兒子對網遊的依賴越來越深。

因爲他爸爸工作忙,跟他的交流不多,有幾次爭吵時和他有了肢體衝突,兒子對此一直耿耿於懷,不願意原諒我們。

【家長反思】

從小給孩子提供的經濟條件太優越,反而導致孩子沒有危機感、沒有生活的動力、沒有目標。

在國小,家長對孩子還持尊重和鼓勵的態度。但在進入重點中學後,在升學壓力下,家長也不由自主地被捲入了漩渦之中,關心孩子的成績勝過關心孩子的心理、情感。

尊重孩子選擇的同時,沒有給予孩子適當的提醒和指導。沒有適時地引導他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

全職媽媽對孩子的關注度過高,反而會給孩子更大壓力。父母對孩子的言語暴力乃至肢體衝突,會對孩子心理產生嚴重影響。

【專家觀點】

和諧的親子關係勝過教育

中國家長容易出現的幾個誤區:首先是把教育放在第一,親子關係放在第二。和諧的親子關係意味着理解、尊重、支持、肯定,而現實中,家長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導致孩子自我評價低,出現自卑、抑鬱等心理問題,從而尋找發泄途徑。其次,把責任當成愛。愛是精神、心理上的滿足。孩子一旦缺少愛,就會去尋找替代品,這種替代品有可能是物,也可能是事情或人。而家長往往認爲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就是愛,但這些其實只是責任。第三,強調教育內容而不關注教育模式。家長只知道督促孩子學習,而忽視了民主、權威這些教育模式的正確運用。

避免孩子3類情感缺位

因爲情感缺位而沉迷網絡的情況分爲以下三種:

1、當家庭情感生態乾涸時:家庭是孩子體驗情感,發展情商的關鍵場所。如果家庭中不能給孩子提供需要的安全感、尊重、親密與愛,孩子很有可能在網遊中逃避恐懼和孤獨,尋求安慰。忙於工作的父親和愛批評嘮叨的媽媽往往最“善於”製造這樣的情感生態。所以,想方設法保證孩子的情感供給不只是離異父母的重任。

2、當孩子沒能獲得豐富健康的社交情感時:從國小開始,兒童應與身處的社會建立越來越緊密的人際聯繫(如鄰居、親戚、玩伴、密友、戀人等),這是他們社會屬性的需要。但這個成長需求很容易被封閉的城市生活和大量作業和輔導剝奪,於是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轉而在虛擬的角色遊戲中體驗人際情感,分享內心的感受和共鳴。

3、當個性化的情感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時:不同年齡段、性別、性格的孩子,面對各階段的成長任務,還有更個性化的精神需要,如好奇與探險、勇氣與擔當、自信與成就感等。如果一個充滿冒險精神追求刺激的男孩過着單調和一成不變的生活時,網遊世界自然顯得精彩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