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人文素養>美文閱讀>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15篇

美文閱讀 閱讀(1.63W)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閱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15篇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1

【摘要】隨着新課改的不斷影響,國小教學也開始進行了改革與創新,尤其是對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來說,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可以主動學習語文閱讀知識,從而保證自身學習的實效性。基於此,本文針對提高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進行了簡要闡述,並提出幾點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國小語文 閱讀教學 實效性

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說,其目的就是爲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就要及時採取有效的促使,吸引學生的目光,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此來幫助學生掌握好語文知識。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在課堂中佔據主體地位,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所講述的內容,這樣也就限制了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

一、現階段中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效性不高的原因

(一)感染力不足

對於國小語文教材來說,其中的內容是經過教育學家精心挑選出來的,具有文字優美與意境深遠等特點,但是在實際中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卻並沒有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樣也就帶給了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爲感染力不足造成的。一些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由於感染力不足,使得學生往往難以與課文產生出共鳴,這樣也就降低了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二)教學方法上的不足

對於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來說,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不僅要掌握好課文知識,還要找出其中的重點與難點知識,關注到學生心理的變化。且對於這一階段的國小生來說,存在着強烈的好奇心。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並沒有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這樣也就造成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不高,從而也就使得教學的效果並不理想[1]。

二、提高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措施

(一)通過情景來進行教學

對於國小生來說,對感性的事物有着強烈的感知能力,且形象思維也相對較強,但是在抽象思維上卻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對於一些新鮮事物來說可以快速的接受。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抓準學生的這一心理,通過將課堂教學內容設計成爲具體的形象情境來進行教學,這樣也就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目光,促使學生可以投入自己的情感,這樣在面對問題的過程中也就可以積極進行思考,從而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如學生在學習《秋天的雨》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來爲學生播放出相關的'視頻,以此來進行新課的導入。在視頻中通過樹葉顏色的變化以及稻穗等事物的影響,可以加深學生對這一內容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音樂詩《秋之歌》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通過從視頻、聲音以及圖片等方面的影響,可以實現對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這如何提升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江西省婺源縣紫陽第三國小汪玉琴樣也就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到情境中,從而也就可以更好的學習這一內容[2]。

(二)增強學生的閱讀感悟

對於國小生來說,通過學習閱讀知識可以實現對語言的有效積累,同時也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層次,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通過讓學生進行閱讀,可以讓學生受到文中語言技巧等方面的感染,這樣也就可以明確文中的寓意,從而提高自設的語文素養。其次,教師還要明確進行閱讀的方法是豐富多樣的,如可以讓學生進行默讀、誦讀以及精讀等,通過這種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完成閱讀任務,實現閱讀目標。且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及時指導學生,讓學生進行閱讀,這樣也就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促使學生可以更好的感知文中的意義。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存在着許多需要學生進行閱讀的課文與書籍等。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就可以將可爲與書籍結合在一起,通過爲學生布置出相應的閱讀任務,以此來讓學生感受到文中的語言特色,從而也就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

(三)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一階段中,學生往往存在着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但是從實際上來說,學生的關注力與學習熱情是需要依靠教師來進行調動的。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及時關注學生,通過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上出發來加深學生的感悟,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以此來激發出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其次,教師還要做好備課工作,關注學生。在教學中還要設計好教學流程,從形式與手段等方面出發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還要從課外入手來擴展學生的閱讀與思維視野,從而讓學生實現有效的學習。如學生在學習寓言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就要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保證教學的生動性,同時還要藉助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解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進行思考,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如學生在學習《狐假虎威》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對狐狸的品質進行探索,同時還選擇其他相關的教學內容,通過進行對比來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如選擇《狐狸和獅子》的故事來讓學生進行分析,通過進行擴展閱讀,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還可以改善課堂教學的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使學生可以實現思維的發展[3]。

【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想要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就要對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模式進行創新,以此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可以更好的掌握語文知識。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讓學生進行想象,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

【參考文獻】

【1】侯海玲.如何提升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xx(10)

【2】田本娜.對提高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幾點看法和意見【J】.天津教育,20xx(11)

【3】李開勝.淺談如何提高國小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實效性【J】.國小教學參考,20xx(02)

作者:汪玉琴 單位:江西省婺源縣紫陽第三國小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2

語文是國小教學中的重要教學課程。語文是一門內涵豐富的課程,其優美的文字,多變的詞彙等都爲語文的美增添了很多色彩。語文是中華文化的沉澱,是學生學習傳統精神和優秀文化的重要渠道。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利用語文本身的美去優化國小語文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從審美的角度去理解和學習語文知識。改變當前國小語文教學中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髮現語文閱讀中的美,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閱讀是國小語文中的教學重點。提高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對於提高國小語文綜合教學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時,閱讀也是一個學生學習和實踐有效的渠道。通過有效的閱讀教學和閱讀練習,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在當前的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意識到閱讀教學對於國小語文效果提高的重要性,卻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導致閱讀教學教學效果的事倍功半。當前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把閱讀教學停留在靜態分析的層面。在面對一篇文章時,教師往往只是帶領學生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並將閱讀材料分成幾塊一塊塊的進行分析和講解等。在這種教學中,學生往往只能挖掘到閱讀材料中的部分內容,而對於文章的總體結構、佈局、語言等,瞭解不夠深刻。國小是學生學習的黃金時期。在國小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和閱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提高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效果,首先就要對傳統閱讀分析教學的方法進行革新。另一方面,在當前的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模式過於枯燥和單一,學生往往不願意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當前教學模式中,教師對於閱讀基礎知識掌握的要求較高,往往要求學生不斷的練習,對於生字生詞的教學也只停留在默寫、聽寫、練習的層面上,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爲語文教學帶來新活力。

二、閱讀中的美

從審美角度反思當前的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改變傳統教學中機械重複、單調無味只爲了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方法,真正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從審美的角度培養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興趣,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1.結構美

國小語文中的閱讀材料往往是經過多次挑選、刪改的最適合國小生使用和學習的文本。因此我們國小語文在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國小語文閱讀材料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提高。在當前的國小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將文章分段分節的剖析和講解,導致學生雖然瞭解了文本的主要內容,掌握了分析和總結的方法,卻對於文章的結構等了解的不多,從而難以在作文中進行有效的實踐,提高自我的語文綜合能力。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同時語文的學習也講究融會貫通,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結構美在國小語文的閱讀文本中也是體現的非常明顯的。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閱讀知識,文本多爲總分總、總分、分總等。文章的`結構嚴謹,思路清晰,這都是國小生應該掌握的。因此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感受文章中的結構美。

2.語言美

語言美是語文的一大特點之一。發現文章的語言美要求學生不斷的對文章進行閱讀和咀嚼。在國小閱讀教學中,閱讀文本中的語言都是簡單易懂卻又非常豐滿。如課文《鳥的天堂》中對綠葉的描寫“那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在這一句話中,作者只是爲了表達樹葉的顏色很明亮,用了“翠綠”“明亮”等形容詞使描寫的對象形象更加豐富。使那種樹葉的顏色通過描寫而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同時,作者還通過擬人的手法指出“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讓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作者對那綠葉的喜愛,以及綠葉那種充滿生命活力的顏色。在國小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閱讀文本中的語言之美,可以提高學生對閱讀學習的興趣,通過美的教學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並通過美學來影響學生,提高學生在語文作文中的寫作能力和水平。同時,在國小閱讀中,語句中的各種修辭手法也是非常多的,比喻、擬人、排比等,各種修辭手法將語文修飾得更爲美麗,更全面準確的表達了作者的視覺。如在《珍珠鳥》這一課文中,作者就將珍珠鳥比作一個小球“它好肥,整個身體就像一個蓬鬆的小球。”通過這樣的比喻手法,沒有看過珍珠鳥的我們也能透過作者的比喻想象出珍珠鳥那種可愛的模樣,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國小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髮現閱讀中的語言美,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對語言語句進行鑑賞外,還要求學生在課餘生活中多看課外書,實踐課堂知識,並通過接觸更多的閱讀文本拓寬知識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語言教學方面,對語言語句進行模仿和理解是提高教學方法的有效方法之一。

3.情感美

體會文章中的情感美對於國小生情感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體會文章中的情感美有利於學生先進精神的培養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體會閱讀文本的情感之美要求學生通過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和詞句進行探索和思考,同時要求學生結合我們生活的常識和實例等,對文章中蘊含的情感進行摸索。如課文《第一次抱母親》,作者通過描述母親生病了“我”在抱母親的時候沒有意識到母親很輕,從而想起了“我”一直以來都是受到母親的照顧,並沒有照顧過母親。這篇文章通過這件事情的描寫展示出了兒子對自己沒有照顧好母親的悔恨,同時也可以表現出母親偉大的愛。通過品味文章中的情感美,學生能夠感受到母親那種偉大的愛,有助於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文章中的情感美可以讓學生產生共鳴,並提高自我思想認識。

國小語文中閱讀教學是非常重要的,閱讀教學效果的提高可以幫助學生其他能力的提高,閱讀是個積累的過程,在國小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以幫助學生體會閱讀文本中的美,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文文.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建構[j].時代教育. 20xx(16)

[2]張文學.加強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xx(08)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和溪中心國小)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3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突破傳統的閱讀模式與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尤爲重要。分析語文閱讀課教學的現狀,提出建議,以改變閱讀教學的現狀。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 現狀 建議

閱讀教學是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和學生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產生碰撞、整合、內化,然後走出文本的過程。因此,閱讀教學絕不是學生的被動接受,而是根據自己的情感、思想、經驗、知識儲備等對作品進行領悟、理解的過程。是讀者將別人的“言”轉化爲“意”並內化爲自己收穫的過程。所以,在閱讀教學時,要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通過自主入境,與文本進行直接的交流。

一、傳統語文閱讀現狀分析

1.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能力的培養。

2.忽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方法的指導。

3.對閱讀基礎知識進行“閱讀題海”訓練,完全剝奪學生閱讀的趣味與快樂。

4.閱讀時間不斷減少。

5.教師單向的講解介紹,忽略了學生自讀過程。

由此,要提高閱讀能力,就要突破傳統的閱讀理論與思維框架,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具備獨立的閱讀、分析課文的能力——故作者提出以下建議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

1.制定合理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

要發揮目標的導向和激勵功能,促使學生產生積極情感,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教學前,先要指導學生制定明確的閱讀目標。目標可分遠期、近期兩種,遠期目標以每學年作爲一個階段,應與大綱的相吻合,讓學生明白主要在哪些方面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積累哪些知識,閱讀哪些;近期目標可以一個月或一週甚至一篇作爲基本單元。

2.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認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於漪老師也強調:“關鍵在培養學生求知的濃厚興趣與內在動力,激發他們酷愛讀書,指導他們學會讀書。教師要喚起學生對於知識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沉浸在閱讀的樂趣中”。

3.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指導並督促學生做好讀書筆記

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指導,要求學生的閱讀不能僅侷限於課本的閱讀,而要把閱讀目標延伸到課外的閱讀上。通過學生對課外的材料的閱讀,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使學生形成知識的沉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中應該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讀書筆記類型很多。摘抄型:摘抄閱讀材料中精彩的句子、段落甚至篇章。提綱型:閱讀後,把閱讀材料的要點或基本內容寫下來,掌握主要內容及作者的思路。感想型:結合現實和個人經歷寫出對有關問題的認識及感想,提高分析能力。想象型:主要是通過續編故事、改寫故事,提高聯想和想象能力,從而培養創新思維。

4.調動學生的閱讀主體性,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杜威認爲:“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在一旁觀察學生的活動,做學生活動的助手”。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習得的過程,學生通過閱讀、體驗、感悟獲得語文素養,這個過程教師無法代替,也不是教師通過講授能夠達到的。蘇霍姆林斯基還說:“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尊重學生閱讀的權利,在給予他們適當的閱讀方法的指導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5.教給學生科學靈活的閱讀學習方法

選擇科學的閱讀方法是提高閱讀效率的前提。因此,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適時介紹一些閱讀方法,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閱讀有泛讀、精讀、跳躍式閱讀、比較式閱讀和研究性閱讀等。資料性質、記敘性質的文字一般宜泛讀;必須把握基本內容、觀點和精神實質的文字,可採用精讀法;篩選主要信息的宜用跳躍式閱讀;的內容、藝術表達技巧方面有相似的宜用比較式閱讀。研究性閱瀆是最高層次的閱讀,對的主旨、立意及表達技巧或含蓄深刻的語句進行鑑賞評價,形成鑑賞能力。閱讀時,可根據閱讀對象、要求及學習的實際,靈活地選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還可綜合運用各種閱讀方法,從而提高綜合閱讀能力。

6.培養學生良好健康的閱讀心態

閱讀是一種從語言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閱瀆學習心態與閱讀效果之間的關係是密切的、直接的、成正比的。閱讀心態越好,閱讀也就越有效。學生閱讀心態是否健康,直接影響着閱讀教學的成敗。閱讀教學時,教師必須以審美爲突破口,逐步使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閱讀學習心態,提高他們的審美趣味。首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使學生明白閱讀對一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懂得閱讀對提高個人素養的重要意義,從而確立良好的閱讀動機,激發強烈的內心需求。其次,根據學生的性格愛好及心理,對他們具體指導,逐步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審美趣味,克服不良的閱讀心態。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

2.論點摘編[].語文建設,20xx,(1)。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4

羣文閱讀在提高國小生閱讀能力及培養國小生思考能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深受廣大國小語文教師及國小生的喜愛。在教育教學方式不斷創新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以教材基本體系爲前提,教師應該結合語文教學進度及文本內容主體,提高對羣文教學的編排及組織,以滿足國小生語文學習的需求,實現國小語文教師創新教學的目標。

1國小語文羣文閱讀教學意義

1.1擴大國小生的閱讀視野: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所有國小語文教師都是要求學生能夠多讀書,讀好書。學生如果能夠長期堅持羣文閱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提高。不過目前在實際的國小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中的教材僅僅只是語文課本中的內容,這就限制了學生的與度量。所以目前國小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就是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比如教師可以使學生在上課前幾分鐘自由閱讀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課外文章,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還能夠擴大國小生的閱讀視野及知識面。

1.2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目前我們正處於信息化的社會中,學生要想能夠與時俱進,就要獲取足夠先進及豐富的信息,要想實現這一目的,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能夠有效的增加學生的信息量。目前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部分國小語文教師爲了保障自己的講課質量,會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放慢自己的講課速度。雖然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全面理解國小課文中的內容,但是也大大抑制了學生閱讀速度的提高。

1.3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目前國小語文教學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大部分國小語文教師都使用單篇文章進行教學的模式,只爲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於被動的狀態。另外教師爲了在有限的時間中完成自己的'教學進度,往往會忽視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的問題。爲了教學爲教學這種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思考能力。那麼羣文閱讀就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國小教師在爲學生布置相關的羣文閱讀任務的時候,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極思考,並且找出問題的答案,能夠潛意識的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1.4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方式:在新課改背景下,國小語文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閱讀方式的指導。但是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整堂課都圍繞同一篇文章進行講解,內容也都是以文章中的知識爲主,完全忽視了指導學生正確的閱讀方式。進行羣文閱讀教學能夠使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及歸納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具有正確閱讀方式。

2國小語文羣文閱讀教學對策

目前國小語文中使用的教材都是根據同類題材編排的課程體系,每個單元都可以作爲一個羣文進行教學,在此基礎上可以對學生進行年級層次進行教學。

2.1以主題爲基礎進行閱讀:中心議題體現着教學的目標,是羣文閱讀課堂的中心。教師在備課的階段,要設置好議題,把握好議題的難易程度。議題既要有挑戰性,也要有可學習性。議題的選擇需要結合國小生的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國小生的知識水平有限,對事物的看法不夠全面,教師在羣文閱讀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國小生的特點,合理選擇一個或者幾個議題。議題的選擇要有啓發性,能夠啓發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主題爲基礎進行閱讀指的是以國小生目前的閱讀能力水平爲基礎,以主題爲前提,使國小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學習計劃及教學計劃進行的羣文閱讀活動。此閱讀活動有兩種方式:其一,完善型。教師以學生平時在語文學習中的表現爲基礎,包括學生對不同主題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一些掌握較爲薄弱的主體進行羣文閱讀引導;其二,提升型。教師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爲基礎,通過展開不同的主體進行閱讀指導。這種方式是以學生具備相應的能力及基礎知識爲前提,進行的高層次的閱讀指導。比如在進行《矛和盾的集合》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不同主題知識的閱讀指導,使學生能夠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充滿矛盾但是卻被統一的現象,通過此蒐集相關的資料進行閱讀。從這個過程中學習相關的知識以及爲人處事的道理,教師開展羣文閱讀教學要根據不同的主題,使學生能夠自主歸納知識,並且對其進行分析和整體,使學生能夠在蒐集知識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2.2以任務爲導向進行閱讀:以任務爲導向進行閱讀指的就是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進度,並且結合教學中的任務,引導學生進行羣文閱讀。在實際教學中,爲了使其能夠服務教學,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其一,預習型。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提前爲學生布置閱讀任務,使學生閱讀類似的文章,瞭解文章中的內容,爲文本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其二,複習擴展型。在教學任務完成之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及掌握文本知識的程度,開展學生課外時間的閱讀活動,使學生能夠完善自身的知識面,並且充分的理解並掌握教學內容。比如在進行《只有一個地球》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下閱讀環境、生態之類的羣文,使學生了解目前的生態環境及環保狀況,這樣國小生能夠充分認知課文中的危機。並且還可以使國小生體驗身邊的污染現象,使其能夠全面瞭解地球狀況,那麼就自然而言的完成文本的學習。

2.3充分運用羣文閱讀的策略: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需要的課文之外,教師可以選擇有對比性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在對比閱讀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尋找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學生有深刻的認識,在差別中看到學習方法和規律,提高語文文章的鑑賞力。聯想閱讀是學生聯繫自己的自身經歷,體會不同文章的情感。對於部分摘抄的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全文,使學生關注作者的選材以及情感的表達。在課堂上開展羣文閱讀之後,可以在課下拓展閱讀,引導學生閱讀相關體裁或者相關作者的文章,擴展學生的閱讀範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結語

人們在生活及工作中的閱讀方式主要分爲單篇閱讀、多篇閱讀及整本書閱讀三種,爲了使學生能夠具有多篇文章閱讀技能,可以在國小語文教學中進行羣文閱讀教學,能夠有效更新國小語文教師閱讀教學的思想,創新了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模式,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量,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5

這幾天,我一直在聽專家的講座,深有體會。也知道了關於閱讀教學的一些知識。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淺顯的體會。

一、弄清“課標”對中段閱讀教學的要求

中年級的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合作交流,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體會表達效果;在大量閱讀中提高感受和理解能力,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二、分析教材中閱讀訓練的重點

(一)詞語的理解、積累和運用

(二)重點語句的勾畫

目的:指導學生學習在閱讀中把握重點語句,加深對課文內容及情感的理解;訓練學生能夠根據要求找到相關信息;同時培養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三)滲透分段、概括段意方面的教學

《課標》要求高年級學生“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從中年級起可以滲透分段、概括段意方面的`教學。降低要求,避免繁瑣化,爲學生能夠直接與文本進行對話提供空間。學會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非常重要,不能放棄)

1、找中心句。

2、用記敘的要素來概括。(手不離文,言必有據,據在文本)

3、學習上一平臺的詞語。

4、刪除次要詞句,甚至不能再刪。

(四)閱讀中學習習作

三、認真把握好教學的底線

課文學習的底線:

1、完成要求認、寫的字。

2、掌握語文“中”各項練習(讀一讀,寫一寫加點的詞語)。

3、讀通課文,合理地回答課後思考題。

四、把握好閱讀理解的“度”

講深、講透、講全、是不可能的,是不合理的,是不必要的。分清“講”課文和“學”課文的區別,所謂“講”完,往往是教師根據自己的設計,要求學生達到的目標。學生“學”課文:學懂(理解課文),看學生理解的程度——如果我們依照成年人的思想和閱讀水平,每篇課文“講”下來,肯定是課時不夠。而學生能不能讀懂一篇文章,理解到哪個層次,是隨他們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的。我們首先要樹立一個觀點:我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從不懂到懂一點,再到讀懂。

課文篇幅長、課文內容難、課後要求多。

1、提倡整體感知、感悟——對內容大體初步瞭解,抓典型的詞句進行有個性的體驗。

2、重在積累。

(知識的積累,情感的積累,認識的積累)

五、繼續指導學生學會默讀

1、默讀不僅是一種閱讀的手段,更是一項發展學生內部語言、提高和鍛鍊學生思維能力十分重要的語文訓練。

(朗讀出情感默讀出智慧)

中段: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質疑;加強默讀指導,提高默讀速度。

2、學習一邊讀,一邊想,理解重點詞語,瞭解每個自然段的內容,進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鼓勵邊讀邊動筆圈點,畫出重點,標出疑問。

六、關於教學內容的整合

(一)單元內主體課文思想內容的有機整合。

(1)預習時讀通所有課文內容,解決課後生字。

(2)自己閱讀後理解每課後的思考題。

(3)第一課時,幾篇課文串起來,就思想內容進行理解。

(4)第二課時,針對每課的句羣關係,重點詞句,講練。

(5)每天早上花一定時間聽寫生字詞。

(二)主體課文和語文天地中的內容有機整合。

(三)閱讀教學和筆下生花的有機整合。

(四)教學內容和學生當時學習情況有機整合。

七、關於三年級的預習。

1、看課題,質疑,簡單批註問題。

目的: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向課文。

2、初讀課文,通過一看二查解決字音,讀通課文。

目的: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快速識字,讀通課文。

3、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每個自然段講了什麼,整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目的:學會邊讀邊思考,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4、自主釋疑,質疑。解決自己課前提的問題及課後思考題,在新產生的疑問處作上記號(如字、詞、標點、句子)。

目的:檢查自己讀書的收穫,同時產生新的思考。

5、查找與課文有關的資料,識記難點字,做好課後交流的準備。

目的:課內向課外拓展,瞭解文章背景,爲學文打基礎;記住難點字,分散識字、寫字的難點。

注意:預習意識——預習時機——預習內容——預習方法——預習檢查——貴在堅持——養成習慣

八、建議與希望:

(一)通讀教材,疏理“深後思考題”和“語文天地的內容”。(進行哪些方面的語文訓練)

(二)細讀教參說明,明確本冊教材編排特點及要求。

(三)瀏覽單元檢測題,明確本期語文訓練的重點。

(四)不斷磨鍊自己,努力形成自己的風格。

1、在“磨”字上下功夫(研讀文本)

2、在“舍”字上做文章(擇其要點而教)

3、在“適”字上找出路(適合學生的就是最好的,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4、在“學”中求發展。(博採衆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

三招:(善於)提問——(有效的)朗讀指導——(巧妙的)點撥

(1)帶着目的讀,讀出收穫來。

(2)帶着問題讀,讀出思考來。

(3)帶着情感讀,讀出韻味來。

讀進去——記得住——用得出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6

首先提起閱讀能力,很多老師就自然想到讀懂詞語,讀懂句子,讀懂段,讀懂篇,就會想到朗讀、默讀和背誦,以爲訓練這些就是培養獨立閱讀能力,這是對閱讀能力的誤解。

沒有真正領會到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和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沒有做到“爲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其實讀懂並不錯,問題是閱讀能力不僅僅是讀懂。《語文課程標準》就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他們機械的割裂開來。”這裏說的是“重點”,自然還有其它能力。課標還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當然還應當有語感,朗讀、默讀、背誦以及速讀等能力等。這種綜合能力還被表述爲獨立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是獨立閱讀能力的基礎和核心。

看來,我們在確定閱讀教學目標時,僅僅說“讀懂課文……”是不行的,應該說“喜歡閱讀課文,感受……理解……”,到了高年級還應該有“欣賞……”另外,不論是否明確表述出來,教學目標都應該按照不同的年段有“評價……”的內容;每一位老師,都應該把“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作爲自己教學的目標。

這種表述不僅僅有知識與技能,而且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包含有過程與方法,是三位一體的目標表述。

國小生從上一年級開始就要學習閱讀,逐步學會閱讀。國小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是有層次的,《語文課程標準》中說得明明白白。就拿詞句的理解來說吧。

第一學段(1、2年級):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第二學段(3、4年級):

——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第三學段(5、6年級):

——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課標提出的每一條閱讀教學目標,都需要我們從各年段發展的連續性上整體把握,認真學習領會,認真貫徹執行,絕不能只關注本年段的目標。

令人遺憾的是,當前不少的語文教學都是考什麼教什麼,繁瑣的分析,喋喋不休的講解,做不完的習題和練習充斥着學生的一切時間,學生的課外閱讀根本無人問津。

這種傳統的閱讀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作一個個盛裝知識的瓶子,機械反覆地操練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爲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未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這種語文教學每天都“這樣重複昨天的故事”,扼殺了孩子們的閱讀需求,扼殺了孩子們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也是學生們厭惡語文課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閱讀教學首先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在閱讀過程中充分理解文本信息,發表自己見解,形成閱讀能力。

其次,閱讀教學應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氛圍。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瞭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

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彙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這位教師還讓學生組織了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祕。

又如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其中有一部分內容是當小記者,這位教師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練習當小記者,對別的同學進行採訪。在小組模擬的基礎上,全班交流總結:怎樣採訪才能獲得成功,當記者應當注意些什麼。並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實踐,讓學生當小記者去採訪本

村的主產業“琵琶”“檸檬”的種植戶們,讓他們去了解“琵琶”“檸檬”的種植過程、瞭解勞動者的艱辛、瞭解光和水分、氧氣對植物的影響等問題。學生在當小記者的過程中,充分的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在這次小記者採訪中學生學到了課本上根本學不到的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時也開闊了視野,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內容。

再次是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思想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滲透。

如在教學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老師佈置的“給爸爸(或媽媽)洗一次腳”的家庭作業很受家長喜歡,並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當交流作業體會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父母親是如何對自己無微不致的關懷,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己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親等等。老師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領會“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爲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在閱讀教學中還應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

1、合作學習,交流互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建立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閱讀過程中,學生平等對話、自由交流和討論,有利於學生認識的`提高、思維的發展、情感的薰陶,在這樣的過程中閱讀能力形成了。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又反過來加深了學生閱讀對話的深度和廣度。

2、自主學習,探究發現,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爲本,爲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平等寬容,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教師角色應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由“導師”向“學友”轉變、由“統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把學生學習的課堂“放心”地交給學生。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轉換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7

閱讀是人們重要的活動之一,它能使人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讓人身心愉悅,每一個有時代感、責任感的教師都應該重視學生的閱讀。如何才能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獨立的閱讀能力,從而適應時代的要求,就成了我們國小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一個緊迫問題了。

所以我們所提倡的“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有着現實的意義。《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聯繫閱讀教學,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閱讀、交流性閱讀、創造性閱讀。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儘可能地提供給學生主動權,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相信學生在學習性閱讀中應該而且也可能進行探究性和創造性閱讀。閱讀創造,就其結構,包括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就其過程,包括理解中的創造和運用中的創造;就其層次,包括原創和仿造;就其核心,包括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象。在形成良好閱讀習慣上,要讓學生養成閱讀行爲定勢;但在訓練創造性思維和想象時,卻要突破閱讀思維定勢,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探究。在閱讀探究中如果國小生能有一點獨特體驗,哪怕是膚淺的,但確實是自己在讀中悟到的見解,都應熱情鼓勵。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8

語文閱讀分爲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就不必再說了,課外閱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並深化課文的閱讀學習。

真正做到“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特別是低年級課堂上,過於重於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大量的非語文活動擠佔了學語文的時間,結果快樂有餘,收效不大,沒能夠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學習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於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力,時間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穫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語文課程改革,要致力於每個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的核心是什麼是語文能力。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能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基礎不僅是紮實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

作爲老師,一定要堅持語文課程改革,將課堂重新歸還給祖國的下一代讓他們重新找回學習的自信與自立。

老師的責任是巨大的,作爲實習老師的我們同樣肩負着教書育人的角色,我們不能再像大學那樣散漫,要更多的給學生們樹立榜樣,老師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我們一定要注意平常的言行舉止!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9

摘要:閱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國小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成爲硬性要求,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是關鍵。如何有效提升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成爲廣大國小語文教師共同關心的問題。本文對目前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並針對這些問題從三個方面對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提升

1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學方法缺乏創新:

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大部分語文教師依然採取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教師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往往以自己爲教學的中心,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沒有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受到充分重視,只能被動接受知識,閱讀能力難以得到顯著提高。此外,語文教師在講解閱讀文章時過於注重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修辭而缺乏延伸性的內容,不利於拓寬學生的視野,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

1.2學生閱讀興趣不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爲學生的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然而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當中,大部分語文教師往往只重視對閱讀技能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因此,不少學生在國小語文閱讀知識的學習過程當中,常常會感到枯燥和乏味,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學習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2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2.1利用現代科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基於生理和心理的.條件,國小生一般具有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的特點。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利用國小生的特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熱情。爲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從視覺和聽覺上帶給學生觸動,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充分想象和聯想。例如,在教授《看海》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結合網絡資源爲學生展示有關大海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大海的深邃與波瀾壯闊。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學生的腦海中會浮現出生動的畫面,閱讀不再枯燥與乏味,學生的閱讀興趣能夠得到調動。此外,教師還可以爲學生播放所教授文章的朗誦音頻,朗誦者陰陽頓挫,富有情感的朗讀可以帶給學生奇妙的美感,使閱讀更具魅力。在現代科技的輔助下,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可以得到延伸,學生的視野得到進一步的開拓,思維得到進一步的鍛鍊,能進一步體味到閱讀帶來的豐富的知識,對閱讀的興趣也會油然而生。

2.2採用恰當的閱讀方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文章的類型多樣,內容豐富,而長短不一。閱讀不同的文章應當採用相對應的閱讀方式,爲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恰當的方式閱讀。根據文章特色和需求的不同,可以採用不同的閱讀方式:對於朗朗上口,具有音律美的文章,可以採用朗讀的方式;對於生動細膩,用詞優美的文章,可以採用默讀的方式;對於蘊含知識,信息豐富的文章,可以採用精讀的方式;而對於長篇牘句的文章,可以採用泛讀的方式。閱讀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工具,閱讀能力強的人的更容易通過閱讀獲得知識,領悟道理。爲了發揮國小語文教育的功能,帶給學生更多美的感受,在國小語文閱讀教育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恰當的閱讀方式閱讀,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3設計教學情境,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教學活動離不開一定的教學情境,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良好的教學情境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善於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即創造與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和安排。例如,在講授《鷸蚌相爭》這篇文章時,語文教師可以設計教學情境,將文章中的不同角色和旁白分配給一些學生,讓學生們分角色朗讀。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在有感情的朗讀的過程中,能夠漸漸進入情境,對於文章的內容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受。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熱情,而且可以營造輕鬆快樂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學習知識,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

3總結

閱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着深遠影響。面對目前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出現的教學方法缺乏創新、學生閱讀興趣不足等問題,教師要積極應對,利用現代科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採用恰當的閱讀方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斷提高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此外,爲了更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還應最大限度地爲學生提供閱讀的平臺,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讀好書,多讀書,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推動國小語文教育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林文蘭.試論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1(10).

[2]朱靜萍.素質教育視角下的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探究巨[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35).

[3]王麗梅,張立雲,趙玲玲,等.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3(3):183.

作者:王霽 單位:重慶市南川區沿塘國小校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10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朗讀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國小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於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此外,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楚等。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瞭解,有助於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講授新課文之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使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覆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啓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爲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纔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着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國小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爲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11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我們有幸聆聽到江蘇名師武鳳霞老師的《我和祖父的園子》和崔元洪老師的《畫家和牧童》。這兩節課是多麼貼近我的教學工作呀!細細聽來,名師的課簡約而不簡單,聽得入了迷,不知道怎樣記聽課記錄了。

他們是怎樣備出這麼精彩的課呢?武鳳霞老師的課後點評讓我受益匪淺。

一、怎樣備好一節課:

她用自己的實踐告訴我們:備課要不斷的取捨思考,不斷修正,設計的問題要利於學生的思考。良好的師生關係從備課開始,教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教案要高於教材,但不要高太多。

備好一節課首先要有思想:思考訓練點,要想到浸潤學生對語文的熱愛,對教材的定位也很重要:從段的訓練入手還是從詞串入手要根據不同的課文因材制宜。

怎樣才能讓自己有更快的思想,武老師教我們了兩種方法:

1、實錄還原法:實錄還原成教案;上課後還原成實錄,在比較中學習;

2、情景填空法:看實錄中有問題自己閉眼想自己會怎樣上,再和名師相比。

在我們的實際課堂中自己深感語言匱乏,怎麼辦呢?她告訴我們:課堂語言要積累:抽名師課堂實錄中表揚語言20條;指導語言20條。教師要讀書,是自己有豐厚的文學底蘊,給我們推薦了好書:《教學勇氣》、《靜悄悄地革命》《漫步教師心理》《美的`歷程》。

二、工作要有智慧:

1、文本解讀的智慧:

(1)把文章讀透,讀懂文字本身的意思,這時的讀是純淨地讀,在不看任何教參、資料的情況下自己讀。

(2)仔細地讀:“仔細”就是深入文本字、詞、句、標點中去思考,甚至研究。並把自己在閱讀中對字詞句的理解批註在旁邊,別管批註價值的大小,甚至不管是否有用,在教學目標還沒有定下的時候,就讓它們隨落在身旁,不要着急衡量其價值。

(3)對着文本思考並提問。

(4)查閱相關資料:一線教師(名師)的備課資料,教學實錄,反思;如果是名家作品要查看原文,瞭解作品與作者。

三、怎樣上好一節課:

(1)首先關注學生的習慣養成:站、坐、響亮說話。

(2)教師的提問要有誘惑力:講究自己提問的方式和角度,讓我們的提問更清晰,更新穎。

(3)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巧妙。

崔元洪老師以他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告訴我們語文課抓住12個字:聽、說、讀、寫;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我們要把語文課上成那個年段、那個類型的語文課。

崔元洪老師執教的《畫家和牧童》在朗讀指導環節中特別注重語言運用訓練。他設計的朗讀教學環節非常有梯度:讓學生在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讀出感情來;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運用語言。他還告訴我們:教的內容要清晰;教的過程與方法要明白;教的結果要了然。語文課要幹語文的事。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12

《新課程標準》提出:“國小語文教學應力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爲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我現身爲課改教師,深知課程改革將給我們教師搭建一個學習、探究、展示的平臺。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我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體。那麼,怎樣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能力,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上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爲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讚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於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爲關鍵。在教學一年級識字課《自選商場》,我創設了錄像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的:“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自選商場嗎?今天,李想小朋友將帶我們到自選商場裏去逛一逛,她說‘她要買好多東西’,請小朋友們看仔細了,她買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開始放錄像。錄像一放完,不用我問,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回答。學生對文中的九種商品名稱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錄像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自選商場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選商場。

另外,我還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利用音樂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爲關注,都是他們形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2、利用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動機是活動的原動力。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心理動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引入情境後被激起。如果教學還是那樣刻板,按老辦法、老觀念去教。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定會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後,根據課文情節的不同、內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續。教師應不斷創設情境,開成連動的整體情境。

下面我還是以《自選商場》爲例,在學生們認識了九種商品名稱以後,但要讓學生學會分類,且瞭解自選商場購物的方便,我又創設了情境:老師成了“快樂自選商場的總經理”,並告訴同學,今天卻不快樂了,因爲商品賣不出去,所以現在想聘請三位優秀的售貨員,重新將商品擺放整齊。接着就請三位同學當售貨員來給黑板上的九種商品分類。並說出理由。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學生很快明白自選商場的東西是分類擺放及在自選商場購物真方便。無需教師分析,就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引導探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要想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能保持下去,關鍵在於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領會、去發現,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1、小組合作開闢自主空間

教師作爲引導者,應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我從很早就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如何使這一組織教學不流於形式我首先給學習小組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我在教學《三隻白鶴》時,我提出這樣的學習目標:

(1)我會讀: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可自由讀,也可小組合作讀;

(2)我會問:在學習小組裏提出不理解地方,讓小組夥伴共同交流解決;

(3)我會講:把你讀文後的感受說給小組夥伴聽。長此以往,學生經過這樣的訓練在以後的讀文中就會自覺的給自己小組提出學習要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那學習的興趣可想而知就會更濃了。

另外小組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語文教學中,如能讓學生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後在小組內交流,那學生的學習興趣定會大大提高。我還是以《三隻白鶴》爲例,由於這篇課文幾個自然段結構相似,所以我讓學生首先畫出你心中的太陽來表達自己美好的心願,然後再選擇相應的段落學習學生在交流中情緒高漲,全班交流時個個躍躍欲試。文章內容就在學生朗讀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師只是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參與其中起到引導的作用。

一個問題提下去,如果不給足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那將會給課堂帶來冷場。作爲教師不要讓小組合作流於形式。學生還未充足地去討論,更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與真情流露,教師就草草收場,勢必起到反作用,長此以往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對於小組學習的結果,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評價可多方面,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反饋的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評價都要有詳細地分析。我設計了一些表格進行每月評價,在學期結束對每月評價製作統計表來向學生展示小組學習的結果。我認爲作爲教師只要精心付出,學生定會還你一個驚喜

2、質疑問難,發現問題自主學習

創造性思維是人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鼓勵他們敢於和善於質疑問難。中國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培養學生善於從無疑處生疑,從看似平常處見奇,這是發現問題的起點。如教學《狐狸和烏鴉》時,學生問:“課題爲什麼以狐狸和烏鴉爲題?”在初讀課文後學生又問:“課文寫的是狐狸和烏鴉的故事,與愛聽好話有什麼聯繫?”教學《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課題後,學生問:“課題中的“我”是誰?‘我’想去看什麼?”等等。他們正用問“?”來擦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再如我在教四年級《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後,我班駱吉祥同學提出:“老師,課題中的‘借’用的不恰當,我認爲應該用‘騙’。因爲借按一般理解該是在徵得別人的同意的情況下,拿別人東西再歸還。可課文中諸葛亮借的箭並沒有經過曹操的同意,也沒有歸還。”說得真好,我精心準備的教案用不上了,我靈機一動何不來個辯論賽,分正方反方,正方說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說出“騙箭”的理由。學生共分兩組進行辯論賽,雙方討論激烈,不僅鍛鍊了口語能力,又極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學生躍躍欲試,整節課學生都處在積極的自主學習中,創新思維的火花在這裏閃耀。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13

摘要:目前,我國國小語文教學改革進入深水區,部編版教材的廣泛使用,使拓展閱讀的重要性愈加凸現。在教學實踐中,國小語文教師應不斷總結經驗,圍繞拓展閱讀的內容、方法、評價進行反思與創新,使之爲國小生語文素養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國小語文;拓展閱讀;教學實踐;反思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要致力於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引導學生體會多元文化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的個人體驗,而拓展閱讀就是拓寬學生視野重視學生個人體驗的一個平臺。

一、教師要嚴格控制拓展閱讀的內容

國小生天性活潑好動,對於閱讀、寫作等不感興趣,大部分學生往往將閱讀視爲一項任務,完成任務的過程被其忽視,他們只是機械的重複最終取得了教師想要看到的成果。教師在調查學生對於拓展閱讀讀物的閱讀完成率時得到的數據往往比學生自我統計的數據有出入,這需要教師的重視,拓展閱讀強調的不是學生“善意的欺騙”而是真正體驗多元文化感悟外面世界的過程。

國小生因爲年齡較小,身體和心理髮育尚未完全成熟,不具備成型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容易因爲外部世界的干擾而發生一些心理或者行爲上的改變,因此教師要嚴格把控課外閱讀的質量,儘量做到對學生所讀的每一本拓展讀物都有所瞭解。部分學校因爲資金等問題,班級圖書角尚未建立,因此學生只能自行選擇課外讀物,由於家長的疏忽導致學生受到“黃賭毒”等書籍的影響的現象並不罕見。例如某鄉村國小三年級學生杜XX在課外讀物中注意到有青少年利用曬乾的絲瓜藤蔓體驗抽菸的快感,其家裏正巧有絲瓜的藤蔓,於是一經嘗試便沾染上了吸菸的壞習慣,這對於學生以後的`成長健康是不利的。教師要克服班容量大學生數量多的現實問題,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展開了課外閱讀,還要關心其課外閱讀的主題,確保課外讀物的主題沒有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好是根據教材上的課外閱讀讀物進行推廣,在保證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中華文化,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二、拓展閱讀需要積累和參考

大部分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經常兩手空空,僅僅欣賞故事而忽略了表達方式和作者想要傳遞的信息。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可以提供給每個學生一個筆記本,要求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做筆記。教師要向學生灌輸積累的重要性,讓學生認知到閱讀課外讀物不僅僅是一種休閒放鬆的娛樂,更是積累寫作素材體會人情冷暖的絕佳機會。

教師要指導學生科學閱讀,無論是課外閱讀還是課內閱讀都要遵循“讀書三遍法”。第一遍讀書,學生要“囫圇吞棗”,不要求細緻更不要求理解只需要學生將其寫作主題明確,人物和發生的事件能夠一一對應,而不是“路脣不對馬嘴”;第二遍讀書,學生要仔細觀察人物的行爲習慣和事件的衝突原因並試圖把握文章的情感脈絡,第二遍讀書時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鼓勵學生髮散思維跟隨者故事情節的發展去思考並進行適當的猜想和預測;第三遍閱讀要求學生能夠細緻的分析前兩遍閱讀時重點注意的章節內容,教師要在適當時機點撥學生,幫助學生理解表達手法的使用和文章的結構組成,第三遍閱讀要上升到文學的層次上來,學生不能侷限的停留在某一個句或者某一段話而是從文章整體出發,判斷該部分內容對於整體的事件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當然這需要長久的練習和較高的語文素養。

拓展閱讀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配合,並不是學生一個人的任務,教師在監督學生閱讀的同時要儘可能的幫助學生,讓學生經過積累、參考、對比之後有所發現,拓展閱讀的目的不僅僅是爲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更是爲以後的寫作教學和其他部分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在閱讀一個文本時很容易進去該文本的世界,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壞事,學生更快的融入作者設定的世界中冷眼旁觀每件事的發生和結束,以上帝視角總結這所有的一切。但是,某些時候閱讀需要參照,需要對比,只有與其他的文本世界對比碰撞,我們才能從中找尋到真正的不同吸取養分實現自我成長的人生價值。詩歌也好,小說也罷,任何的文學作品需要參照,沒有對比藝術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我們評價一個藝術品時儘管沒有明確的表明該藝術品與其他藝術品的差異,但是我們的心中已經樹立了一個標杆。拓展閱讀需要積累,同樣也需要參考對比。

三、拓展閱讀教學離不開完善的評價機制

國小生正處於青春叛逆的前期,儘管還帶有些孩童的稚嫩,但是其努力模仿成年人的行爲往往會讓人覺得哭笑不得。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最需要的是教師的認可,當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教師所看見並且認可了自己的學習成果,那種幸福感是無法比擬的。在班級容量較大,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的背景下,完善的評價機制可以幫助教師更客觀公正且全面的瞭解學生。對於學生一段時間的評價,關係着學生今後學習的態度和興致,受到教師表揚的學生今後會再接再厲,而那些暫時落後的學生更是能夠吸取教訓。教師要善於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如今網絡全球化,信息數據流的時代,網絡極大的優化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網絡在線教育日漸成熟,儘管目前市面上投入使用的網絡教學平臺系統都存在這一定的問題,但是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仍起到了正面的作用,簡化了教師的任務,讓學生和家長隨時隨地的查看某一時間段內學生學習成績和知識漏洞。教師將學生平時的成績數據化,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並加以適當的評語,網絡教學平臺的系統經過整理分析最終給出學生的成績折線圖和評價,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這對於學生的幫助是巨大的。

參考文獻:

[1]張雯.國小語文拓展性學習策略探析[J].新教師,20xx(08):55-56.

[2]張錦美.國小語文基於拓展閱讀的教學研究[J].名師在線,20xx(35):20-21.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14

傳統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爲主體,學生學習較爲被動,所以應轉變這種教學狀態,加強對教學內容的認知,教師應全面瞭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與實施。在教學過程中應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課堂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的使用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並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將語文閱讀教學與現代化信息技術有效融合,使語文閱讀在教學中更多樣化和形象化,通過信息技術將語文閱讀全面展示在學生面前,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一、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第一,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信息技術,因爲信息技術能有效創設情境,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閱讀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語文教學過程中,較爲關鍵的是對文章的賞析及詞句的理解,於學生而言,文章賞析過程中需要情景支持,教師應利用多媒體技術爲學生創設相應的閱讀情境,通過情景,學生更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從而有感情地閱讀相應文章,不僅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教學《春》的過程中,老師應運用多媒體課件爲學生創建適當的畫面或音樂,並且可以適當加入一些Flash動畫,給學生一些新鮮元素,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文情景當中。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從而使閱讀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信息技術創設閱讀情境,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由於高中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對社會中一些現象並不能完全理解,導致散文或者古詩文閱讀中,對一些句子並不能真正瞭解其內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入多媒體技術,將較爲抽象的文字轉換爲相關情景,從而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使其對教材內容有充分了解。目前,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使部分學生閱讀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信息技術,能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促進學生創新發展。

據調查,學生智力在和諧及愉快的情境中得到良好發揮,適當應用信息技術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並且學生從中激發自身靈感,充分發揮創新能力。

例如:教學《黔之驢》過程中,老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創建出適當畫面,從而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並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應用信息技術不僅能使課堂教學取得良好成績,還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並且培養學生善於總結和勤于思考等良好閱讀習慣。

第四,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信息技術平臺爲學生拓展課後作業空間。

教師佈置作業時,大部分都是利用書面及口頭方式進行佈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對以往知識進行全面回顧,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利用多媒體爲學生創建課後練習平臺,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回顧,如此,學生掌握的知識程度較以往相比會更豐富,並且全面培養學生查詢資料的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

二、高中語文閱讀引入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

第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多媒體教學方式,利用圖像和音樂等爲學生創建特殊的情景,從而提高學生對語文閱讀的學習興趣,但是語文學科中大部分都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學,是語文在教學中最關鍵的部分,組成部分包括人文情懷,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就要培養學生語感,但是教師引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學生將注意力全部集中於圖像和視頻,而不是培養閱讀能力。

大部分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最有效的便是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了興趣,當前教學過程中語文閱讀呈現出一種現象,對語文閱讀學科來說,如果長時間重複性學習,就會致使學生對語文閱讀的學習興趣持續下降。適當引入多媒體教學方式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多媒體教學將圖像和聲音等結合起來,較爲新穎。

例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以《荷塘月色》爲例,老師授課之前先應用多媒體爲學生播放荷塘月色的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後閱讀過程中搭配一些優美的音樂,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以此調節課堂氣氛。但是僅是這樣的教學方式能使學生喜歡上語文閱讀嗎?在課堂教學中引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學生喜歡的僅是課堂中活躍的氣氛,並且通過觀看視頻等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放鬆,並不是真正喜歡語文閱讀。

第二,應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將文字轉換成清晰的圖像,但是轉換過程中,失去語文教學的本體性,並且文學作品的性質發生了改變。

學生在學習語文閱讀的過程中都認爲文字閱讀非常乏味,長期接觸便會導致逆反心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字轉換成圖像,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並且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大部分課文都有難點,因此通過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第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利用網絡的便利條件下載大量通俗課件爲學生授課,對語文閱讀教學質量予以很大影響。

語文閱讀的性質是課本中的知識無法被替代,如果學生不用心閱讀,就不會有任何收穫,並且語文閱讀應該誦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是多媒體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教學模式無法遵循閱讀教學規律。語文閱讀的關鍵在於文字,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將文字轉換成圖像,那麼學生學習語文閱讀的意義就發生了改變,並且學生對圖像的觀看直觀會限制思維方式。

第四,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內容形成正確概念,但是學習過程語文閱讀中大部分內容是無法被改變的。引用多媒體技術對學生背誦相關概念有所幫助,語文閱讀的相關知識需要學生背誦。從學生角度分析,老師的說教與具體又形象的事物相比,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後者,老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可以更快速地對概念形成正確認識。例如:以課文《我國古代的馬車》爲例,課文中大部分概念都非常抽象,所以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選取一些電視及電影當中的情節,從而製作成課件爲學生演示,使學生對課文當中的概念有全面認識。

教學過程中引入多媒體教學模式對知識性方面的內容是有優勢的,但是對語文閱讀學科教學來說關鍵不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教學過程中大量引入多媒體教學模式,學生只會跟着教學課件學習,創造力、想象力無法得到良好展現。語文閱讀當中的語言都是值得學生回味的,並且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總的來說,教學過程中應該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應該全面考慮,學會取長補短,從而利用多媒體技術更好地爲學生服務,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綜合素養。

三、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對高中語文閱讀進行教學反思的作用

第一,高中語文閱讀進行教學反思能提升教師教學水平,高中語文教師應根據自身教學模式及教學思想進行反思,充分意識到教學中具有的不足,教師應適應時代發展,不斷學習應用信息技術,使其爲高中語文教學所用。多媒體課件內容需要教師花費更多心思籌備,使其既能達到教學目的,又能有效激發學生語文閱讀興趣。

第二,高中語文閱讀進行教學反思能促使教師形成獨有的教學特點,語文閱讀老師根據教學反思,積極對教學模式進行分析,並且在教學中加以實踐。通過良性循環逐漸形成獨有的教學模式,有助於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興趣。

第三,拓寬師生知識面,利用多媒體有效拓展課堂內容,擴大學生及教師知識面,使其多瞭解課外內容。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應用於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能有效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有效提高學生閱讀水平,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教育人士不斷完善與改進。要想更好地發展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師應不斷學習引進多媒體新技術,還應合理、科學利用,有效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使學生更瞭解文章內涵。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15

一篇課文的容量畢竟是有限的,光憑課堂上的時間、教材上的內容是無法滿足我們對知識的渴求的。在課前我就佈置學生去閱讀課外書中對火星的介紹,在學習完這篇課文之後,我就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自己對火星的認識。學生們準備得還是比較充分的,有的介紹了火星上的山脈——比珠穆朗瑪峯高三倍的奧林匹斯山脈,有的介紹了火星上的氣溫——和“火星”這個名字給人的感覺正好相反,火星上的溫度極低,最低達到零下123攝氏度……

通過相互交流介紹,我讓學生明白,經過課外閱讀能夠了解到好多平時不知道的知識,如果只看語文書,而不看課外書,那我們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閱讀課外書,同樣是學習語文,就如我們語文書開頭的“習慣篇”中所講的那樣——多種渠道學語文。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

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有沒有反思過去的文章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五年級數學教學隨筆(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

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係;

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爲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因此我覺得現行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語文教學反思以下幾點:

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覆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爲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十個小組,每個小組四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着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

1、“野”在中指什麼意思?

2、是從幾方面來寫這種“野”的?

3、是怎樣寫出這種“野”的?

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踊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彙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彙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語文論文庫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瞭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彙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祕。

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法指導

1、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國小一年級教學反思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學習小組爲主要形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

2、交還自主權,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爲本,爲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的方法。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轉換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靈感、激情和思想,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爲學生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教學中可以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讓他們與這些角色同喜同悲,這樣,學生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鳴,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學生的再創造中得到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得到了拓展,學生創新的潛質也可以發揮了。

我覺得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