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星秀>

徐玉蘭個人資料簡介 個人簡介 藝術歷程 取得成績

星秀 閱讀(3.2W)

徐玉蘭簡介

徐玉蘭,漢族,越劇表演藝術家,生於1921年,祖籍浙江新登。1933年入新登的東安舞臺科班學花旦,後改老生。1939年與吳月奎等組建興華越劇社。她改唱小生的時間是1941年12月19日,地點在....

徐玉蘭個人資料

徐玉蘭,漢族,越劇表演藝術家,生於1921年,祖籍浙江新登。1933年入新登的東安舞臺科班學花旦,後改老生。1939年與吳月奎等組建興華越劇社。她改唱小生的時間是1941年12月19日,地點在上海老閘戲院,當時是與施銀花搭檔。

1947年9月組玉蘭劇團。與王文娟合作始於1948年。1952年參加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文工團越劇隊,10月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以《西廂記》獲演員一等獎。1954年起加入上海越劇院。她的代表作有《北地王》、《西廂記》、《春香傳》、《紅樓夢》、《追魚》、《西園記》等。

學生和傳人有徐小蘭、金美芳、劉麗華、汪秀月、錢惠麗、鄭國鳳,徐持平、翁荔英、錢麗亞、張小君、劉覺、汪濤等,其中以金美芳、錢惠麗、鄭國鳳、劉覺最具代表性。

徐玉蘭個人資料簡介 個人簡介 藝術歷程 取得成績

徐玉蘭照片

徐玉蘭個人簡介

徐玉蘭

徐玉蘭,越劇小生。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1921年12月27日生於浙江省新登縣(今浙江省富陽市新登鎮)。越劇表演藝術家,祖籍浙江新登。1933年入新登的東安舞臺科班學花旦,後改老生。1939年與吳月奎等組建興華越劇社。她改唱小生的時間是1941年12月19日,地點在上海老閘戲院,當時是與施銀花搭檔。1947年9月組玉蘭劇團。與王文娟合作始於1948年。1952年參加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文工團越劇隊,10月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以《西廂記》獲演員一等獎。1954年起加入上海越劇院。學生和傳人有徐小蘭、金美芳、劉麗華、汪秀月、錢惠麗、鄭國鳳,徐持平、翁荔英、錢麗亞、劉覺等。

徐玉蘭藝術歷程

徐玉蘭

1933年立夏,進新登東安舞臺科班學藝,初學花旦,後習老生。文戲師傅俞傳海,武戲師傅是徽班文武老生袁世昌。學習過長靠短打、大小花臉和猴戲等基本功,能從三張半高的桌子上翻下。曾扮演過《火燒連營寨》中的趙雲、《涌金門》中的武松、《大刀收關勝》中的關勝、《龍潭寺》中的開口跳等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 1933年11月隨科班來上海演出於南洋橋敘樂茶樓,與名旦王杏花一起演《武家坡》。後來又與男班演員馬潮水和花碧蓮合演《碧玉簪》等戲。翌年初返浙江。1937年初,第二次來滬。曾與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搭檔,“八一三”事變後返鄉。1939年初,隨科班再度來上海,相繼演出一批新劇目。該年11月與吳月奎等組建興華越劇社。1941年12月19日,在上海老閘戲院與施銀花搭檔改演小生。1942年下半年與施銀花一起至寧波天然舞臺演出。 1943年夏回上海與傅全香合作演出。1945年下半年與筱丹桂搭檔。1947年夏,積極參加上海越劇界義演《山河戀》。同年9月25日自組玉蘭劇團,聘請吳琛、莊志、石景山等一批新文藝工作者擔任編導,排演了《國破山河在》等一批新戲。1948年下半年起,與王文娟長期搭檔。1949年7月,參加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舉辦的地方戲劇研究班學習。建國初,演出了《白毛女》、《信陵公子》、《玉面狼》等劇,以配合當時的民主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運動,受到政府的表揚。1952年7月,率團參加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文工團越劇隊。1952年10月,參加中央文化部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西廂記》中飾張珙,獲演員一等獎。 1953年春,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停戰談判代表團政治部文工隊,深入前線爲中朝人民的子弟兵演出,並做交換戰俘的服務工作,獲得朝鮮勞動黨頒發的三級國旗勳章和志願軍二等軍功章。1954年春劇團調回上海,編爲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二團(後轉入上海越劇院),擔任主要演員。是年秋,參加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春香傳》中扮李夢龍,獲表演一等獎。1955年隨團去蘇聯、民主德國訪問演出,飾《西廂記》中張珙。1958年在《紅樓夢》中成功地塑造了賈寶玉的藝術形象,該劇已於1962年7月被攝製成電影。1959年8月在電影《追魚》中演張珍。同年去越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1960年12月赴香港演出。1961年赴朝鮮演出。1962年與王文娟一起赴朝鮮輔導朝鮮唱劇《紅樓夢》,受到金日成首相的接見。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

取得成績

徐玉蘭

其表演富有激情,善於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俊逸瀟灑、神采奪人的藝術魅力。尤其是扮演風流倜儻的角色,獨步越壇。嗓音嘹亮,旋律常在中高音區進行,唱腔除繼承越劇傳統老調外,廣泛吸收京、紹、杭等劇種的聲腔成分,具有高昂激越的特色,被稱爲徐派。代表作有<紅樓夢>中賈寶玉、《西廂記》中張珙、《春香傳》中李夢龍、《追魚》中張珍、《北地王》中劉諶等。1992年攝製了8集電視片《徐玉蘭藝術集錦》。建國後,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事、全國《紅樓夢》學會會員、上海市人民代表。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世紀80年代以來,曾赴新加坡、泰國和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演出。所灌《紅樓夢》唱片1989年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獎”。1992年7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唱腔集《徐玉蘭唱腔集成》、1994年10月傳記《徐玉蘭傳》,2004年1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徐玉蘭影集》。

藝術特點

徐玉蘭《吳山點點愁》劇照

徐玉蘭唱腔的特點是高亢激昂,熱情奔放,剛柔並蓄,華彩跌宕。徐玉蘭嗓音條件好,音色甜亮,音域寬廣,常用音區爲11度,唱腔中較多吸收越劇傳統的“喊風調”以及紹興大班、京劇中高揚的旋律和輪廓鮮明的潤腔方法,旋律多在中高音區展開,音調大起大落,她的唱腔突破了越劇曲調較爲平穩婉約的格調,注入高亢昂揚的因素,尤其是其突破了原來的唱腔功能,在悲傷痛楚之外更能表現激昂奔放的情緒。如《北地王·哭祖廟》這段,開頭一句曲調高昂激越,氣氛強烈,整個唱句的音調、形式及落音中吸收融化了紹劇、的因素,爲全曲奠定了悲劇性的基調。唱段高潮部分“把先帝東蕩西掃、南征北剿……白白斷送在今朝”這一垛句,則吸收了京劇的高昂音調及節奏形態,唱法上則運用越劇的潤腔處理,使這段唱曲調激昂,節奏鏗鏘有力,人物的感情如江河噴涌而出。周恩來總理就曾稱讚道:“誰說越劇都是軟綿綿的?徐玉蘭的‘哭祖廟’就很高亢壯烈麼!” 徐玉蘭的常用樂匯豐富,並始終以各種形態反覆貫串於唱腔中,因此特徵音調鮮明。特別是起腔、甩腔旋律華彩,節奏多變,如《紅樓夢·金玉良緣》的起腔“今天是從古到今、天上人間、第一件稱心滿意的事啊”,音調自低到高,層層上揚,在“事”字上跳至最高音,然後快速下行,整句唱音域寬至13度,淋漓盡致地宣泄了人物當時的感情。

個人軼事

童年往事:翻牆看戲與戲迷祖母徐玉蘭

徐玉蘭出生之前,最初的越劇已開始在江浙一帶流行,有不少越劇班在鄉間演出。徐玉蘭小時候接觸戲並喜歡上聽戲,很大程度上是受祖母的影響。祖母是家裏的權威,她帶我去看戲,下面的叔叔嬸嬸也都不敢說什麼。徐玉蘭十一二歲的時候,筱丹桂的“高升舞臺”越劇班來新登縣城演戲。那時還在上學,每天要向老師交一張“紅卡”,老師檢查完作業後,就在“紅卡”上用紅筆圈一下。爲了逃學去看戲,她就自己先寫好描紅簿,上午到私塾,趁老師還沒來,偷偷跑到講臺上用紅筆批批圈圈一番,再標上批閱日期,然後就可以大模大樣地去翻牆看不掏票子的白戲了。

每天都去看戲,久而久之,跟她們班底的人混得很熟。有一次,越劇班的班主對她說,我看你這個小姑娘還蠻活絡的,你唱給我聽聽。她就唱了兩句,那個班主聽了後說,你嗓子還不錯,要不跟我一起去唱戲吧。

回家後徐玉蘭就跟祖母說了這件事。祖母不反對她學戲,她說:“學唱戲可以,但不能跟着這種戲班子走。”祖母是害怕徐玉蘭被戲班子拐跑了。後來我父親和另外一個想學戲的小姑娘的父親共同出資籌辦了一個越劇班,起名叫“東安集社”,後來改名爲“東安舞臺”。劇團從嵊縣請了個姚師傅教戲,臺址設在鄉下的一座廟裏。這樣就解決了祖母的顧慮,徐玉蘭也可以去學戲了。

徐玉蘭媽媽不同意我去學唱戲,她認爲戲子和討飯的叫化子一樣,但是因爲有祖母支持,我就理直氣壯地和媽媽爭論,後來她一氣之下操起一把刀子說:“你真要去,我就殺了你!”我當時也毫不示弱,說:“殺了我,我也要去學戲!” 上海生涯:從跑龍套到做頭牌徐玉蘭

1933年底徐玉蘭到了上海。比起同輩的越劇演員,她來上海的時間比她們都早。那時上海已有了女子越劇,跟着“東安舞臺”給一家叫“敘樂茶樓”的戲館做班底。這個戲館的越劇班裏不乏一些已出名的演員,比如當時被稱爲“三花不及一娟,一娟不及一丹”的王杏花等,她們只能跑龍套。到過年時,名角都回自己家,而徐玉蘭等做班底的30多個人只能在班裏過年。

在流離各地的日子裏,她們每天早上五點半起牀,練彈指功、猴戲、長靠短打,還要練翻跟斗,從三張半高的桌子上翻下,廟裏的地板都是石地板,摔在上面生疼。

教她們武戲的師傅袁世昌原是徽劇京班出身,素有“文武老生”之稱。正是他的悉心指導,才使徐玉蘭奠定了演老生和後來形象中陽剛灑脫的基礎。

在江浙跑碼頭的日子持續到1936年底。1937年初,東安舞臺越劇班第二次輾轉來到上海,在各個戲院戲館演出。這期間,在老閘戲院,徐玉蘭也得以和當時的名角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時稱“三花”)等搭檔同臺演出,那時徐玉蘭演文武老生。徐玉蘭父親在1939年因患傷寒症去世。“東安舞臺”也一分爲二,徐玉蘭和其中一部分演員自行組織了一個劇團,取名“東安劇社”,由徐玉蘭領銜。之後,徐玉蘭便迎來了她在上海越劇界最紅的一段時期。1941年11月19日,徐玉蘭正式在上海老閘戲院掛牌頭肩小生,與三大名旦之一的施銀花搭檔。施銀花是“女子越劇界創始者”,被越劇界稱爲“花衫鼻祖”。她唱花旦,徐玉蘭唱小生。寶黛良緣:半個世紀的“愛情”

徐玉蘭

1953年4月到年底,徐玉蘭和王文娟一起帶着《梁祝》、《西廂記》和劇團去朝鮮爲志願軍演出。從朝鮮回到北京,已經是1954年1月,幾天後周總理指示,徐玉蘭和劇組得以回上海。那時她想留在部隊,不捨得離開,總理說:“不行啊,南方的花還是要開到南方去啊。”總理還開玩笑說,我的壓力很大呀,上海的觀衆都抱怨我,把你們上海的戲只讓部隊看不讓老百姓看。最後,她們遵照周總理的指示,返回上海。

從1955年開始接觸,到1958年帶着它在全國巡迴演出,《紅樓夢》一劇歷時三年,在全國觀衆裏掀起了“寶哥哥林妹妹”熱。1948年至今,徐玉蘭和王文娟搭檔了半個多世紀,觀衆們稱徐玉蘭和她是“越劇舞臺上的並蒂蓮”。王文娟和孫道臨的婚事也是她做的媒。哭笑不得:非常年代的非常生活“文革”開始時,她和王文娟以及越劇二團團長兼作曲家顧振遐被打入“牛棚”。後來又被要求定期到上海越劇院院部“工棚”參加勞動。後來是到交大軍訓,不久又被轉到松江農村。

因爲不懂種田,她們常常鬧笑話,王文娟爲了給菜地鬆土,把菜根都剷斷了;袁雪芬在自留地上種向日葵,到收穫的時候,看着向日葵長得都蠻好,可是裏面的籽都是空的。那個年代的生活如今想起來並不覺得苦,而是感覺很荒唐。比如在“工棚”裏,所謂勞動,其實就是把諸如《紅樓夢》、《西廂記》等各劇目的道具、佈景什麼的統統拆除,然後反覆清洗,末了再一個個擺好。每天勞動完還要寫“勞動心得”,寫煩了就從各種報紙上抄來改編一些,我自己都笑着說,從國小生都寫成大學生了。

1973年春,我以“沒有發現什麼問題”的審查結論獲得“解放”。這8個字讓我當了7年的“牛鬼蛇神”,卻又只能讓人哭笑不得。

活動年表(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