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人文素養>育兒經驗>

憑什麼大孩子一定要讓着小孩子?

育兒經驗 閱讀(9.11K)

朋友曾和我提起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天,她帶着5歲的兒子去公園裏玩鞦韆,因爲前邊已經有幾個小朋友排隊了,於是朋友和兒子等了快半個小時才輪上,結果兒子還沒坐上去,就被一個3歲左右的小姑娘插隊了。

憑什麼大孩子一定要讓着小孩子?

小姑娘抓着鞦韆不撒手,

她的奶奶對朋友的兒子說:

“哥哥讓妹妹一下啊,我們就玩一小會兒。”

然後不由分說地把小姑娘抱上了鞦韆。

結果朋友和兒子等啊等,半個小時過去了,

奶奶才總算把小姑娘抱走,

臨走時奶奶對着朋友和兒子說:“小朋友可真懂事。”

朋友說,中間她有幾次曾勸兒子別玩了,

但孩子卻堅持要等,

要不是看那個孩子小,

說什麼也不能讓兒子受這委屈。

我問朋友:既然你和孩子都不開心,

爲什麼還要讓呢?

憑什麼大孩子就一定要讓着小孩子呢?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類似的事情,

例如,當兩個孩子搶玩具時,

90%以上的家長都會這樣教育孩子:

“妹妹(弟弟)還小,要讓着他點。”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樣教育孩子真的沒有問題嗎?

如果有一天,孩子遇到了比他大的同伴,

也去搶人家的東西,而大孩子卻不讓的話。

你的孩子會是怎樣的感受呢?

孩子可能會認爲:

小弟弟我要讓,大哥哥我也要讓,

那什麼東西我纔不用讓呢?

爲什麼所有的孩子都曾“小氣”過?

從心理學上講,

孩子大約從2歲左右,

就開始慢慢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了。

所謂物權就是物體的歸屬權,

它是你的?是我的?還是共享的?

物權概念的確立,

是孩子安全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標識。

當孩子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時,

家長會發現,之前特別“大方”的孩子,

突然間變得“小氣”起來,對自己的東西看得特別牢,

即便是媽媽,也不願意分享。

看見喜歡的東西就會認爲是自己的,

完全是一副“小霸王”模樣。

孩子物權意識發展的規律大致是這樣的:

0~1歲,我的東西誰都可以拿;

1~2歲,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2~3歲,我的東西你不能碰;

3~4歲;在父母的引導下可以分享;

4~5歲,集體東西也是自己的;

5~6歲,可以主動分享。

也就是說,

在孩子3歲之前,家長最好不要勸孩子去分享。

3歲以後父母可以試着建議孩子去分享,

但前提條件是一定不能強迫孩子。

在孩子4歲左右時,孩子偶爾可以主動去分享,

但是對於公共的東西還沒有分清楚。

在孩子5歲以後,

纔會逐漸有意識地主動分享自己的東西。

處於物權意識發展期的孩子,

會對自己東西的所屬權尤爲敏感,

他們相信自己應該對自己的物品擁有絕對掌控權,

一旦屬於他們的東西被剝奪,

則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不安感。

當孩子開始有物權意識時,

說明他已經向“分享”邁出了的第一步,

同時也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提升了。

孩子知道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

這是非常大的進步。

因此,當你發現孩子開始不願意分享時,

應首先感到高興纔是。

謙讓是美德,但不是所有時候都適用

2歲半的樂樂與3歲半的琪琪在公園裏巧遇,

兩個小傢伙一起玩得很開心。

可沒玩一會兒,樂樂就一把搶過琪琪手裏的玩具,

怎麼都不肯撒手。

別看樂樂年紀小,但力氣卻很大,

琪琪搶不過,於是開始大哭起來。

琪琪媽媽忙勸孩子:

“咱們是姐姐,姐姐要讓着妹妹啊,多大點事兒呀。”

這可能是很多家長常用的解決方法吧,

然而這種做法對姐姐來說卻是非常不公平的,

不但會讓孩子覺得委屈,

並且還有可能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還有一些父母選擇讓孩子自行解決或是置之不理,

這對物權意識建立期的孩子來說,同樣是不合適的。

在孩子脆弱的時候,

我們應毫無理由地站在他身邊,

給他一個正面積極的引導。

正確做法應該是,

琪琪媽媽可以嘗試這樣對樂樂說:

“阿姨知道你很想玩姐姐的玩具,

但是這個玩具是姐姐的,

你要經過姐姐的同意才能玩。

知道嗎?阿姨還有一個好玩的東西,

你要不要看看?”

而樂樂媽媽也應想辦法,

把樂樂的注意力引到別的事情上,

這樣纔會大大減少孩子對玩具的興趣,

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小,一切就理所當然,

一直享受別人的謙讓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孩子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表示不想讓那是天性。

如果成人總是用“分享”、“謙讓”的思想去教育孩子,

久而久之,

孩子可能會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願,

甚至無法建立責任感,

形成“別人來搶,我就應該讓”的錯誤認識。

進而也會影響孩子物權意識的建立,

而物權意識建立不好的孩子,

長大後還可能反應在“偷東西”“老好人”等行爲上面。

謙讓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應是孩子自願的

謙讓的前提是快樂,

如果孩子不快樂,

那父母即使強迫孩子謙讓也是沒有意義的。

記得女兒3歲時,

我曾帶她到英國遊玩了一段時間。

一天,帶着女兒去公園玩搖搖車,

當時有一個4歲左右的英國小女孩子和她一起玩。

兩個孩子一人各玩一次,可是玩了沒幾次,

那個英國小女孩就不幹了,非要自己一個人坐。

小女孩的媽媽試着勸說了一下,無果,

於是對我聳了聳肩。

最後,我只好去安慰女兒等姐姐玩完後再玩。

這要是放在國內,

怕是大多數父母又會開始勸孩子“姐姐讓着妹妹”之類的話了吧。

很多時候,我們強迫孩子謙讓,

不過是怕自己沒面子,怕別人說自己嬌慣孩子。

而孩子並沒有這樣的生活閱歷,

他的感受就好比,

你等了好久的公交座位,

旁邊突然擠過來一個插隊的人,一屁股坐下去。

好比,你新買了一件衣服,

卻有人說“你先別穿,借給我穿兩天”時的感受吧。

切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往往被太多的世俗所束縛着,

其實,一味地教孩子“讓”或者“不讓”都是不對的。

別再誤會和冤孩子“小氣”了,

也別再強迫孩子分享或是謙讓了。

平等對待每個孩子的需求,

保護每個孩子應享有的權利,這纔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