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人文素養>育兒經驗>

爲什麼說孩子做好事也是需要鍛鍊的

育兒經驗 閱讀(8.96K)

不久前聽一個國小教師講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他給班裏的學生留了一個作業,給每個學生一元錢,要求他們用這一元錢去做一件好事。這可能是他們出生以來見過的最新鮮的事。他們究竟會怎麼做呢?

爲什麼說孩子做好事也是需要鍛鍊的

到了第二天,其中只有20%的學生把錢用在了做好事上,剩下的人原封不動地把錢拿了回來。當問做好事的學生怎麼用的錢時,多數孩子都說把錢直接給了乞丐。當問那些把錢拿回來的孩子爲什麼沒做好事時,他們回答說:“因爲沒有機會做。”也有幾個孩子回答說:“看見了可憐的人,但要把錢扔到乞丐的碗裏感到很不好意思,所以就裝作沒看見。”

我認爲,只要有心,到處都有好事可做,但是孩子們居然說“沒有機會”、“因爲不好意思沒有做好事”。把錢給了乞丐的那些孩子,如果之前沒有看到那些乞丐,恐怕第二天也會把錢拿回來吧?

如果孩子做過很多好事,他們又將怎樣呢?可能會找到另外做好事的方法:給弟弟買餅乾,與朋友們一起湊錢募捐,與父母或其他大人商量怎樣用那一元錢。

做好事也需要鍛鍊的理由

吃過肉的人才知道肉的味道,做好事也是經常做的人才會找到方法,不是有心就一定能做得成。您作爲大人是不是也這樣?你決定每週末去養老院或孤兒院獻愛心,但真到了週末,你很疲憊時,往往會推到下一週;在地鐵或公交車上,有老人站在面前時,你可能也曾經轉移過視線或閉上眼睛;在路上看見哭泣無助的孩子,你也可能以忙爲藉口擦肩而過。

做好事也是需要鍛鍊,從而成爲一種習慣的,習慣後就會自然而然地做好事。請你回想一下教孩子與別人打招呼時的情景,是不是教孩子無論遇到什麼人都得打招呼?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樂意與人打招呼,只是因爲父母那麼教纔去做吧?但這成爲孩子的一種習慣之後,大人們不用再教,孩子也會很自然地打招呼。所以不要只是要求孩子做好事,而是要鍛鍊他做好事。孩子從一出生並沒有好壞之分,主要是看父母是否進行過有意識的訓練

從日常小事做起

在前面的例子中,有很多孩子都說沒有做好事的機會,其意思就是不知道什麼是好事。這時,父母首先要教會孩子什麼是好事,即什麼是正確的言行,什麼是正確的態度。但這些不能像學校課程一樣進行填充式教育,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和實踐。

“知道在爸爸下班後給他打招呼了?我們的真是有禮貌又懂事。”當孩子聽到這樣的稱讚時,就會有自信,他就會記住打招呼是一個正確的行爲。父母只要一有機會就要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行爲是對的,不斷地誘導、稱讚、鼓勵孩子做好事。

父母還要讓孩子像做遊戲一樣做善事。每週給他一點時間用來做善事,一週後,讓他說明在什麼善事上花了多少錢,通過稱讚和鼓勵提高孩子的榮譽感。開始的時候可能會無功而返,但是經過幾次鍛鍊,孩子自己會找到做好事的方法。

父母如果利用存錢罐來教育孩子應該也不錯。在存錢罐的外面貼上標籤,比如“幫助非洲畸形兒的存款”,然後將積攢的零錢捐給慈善機構或救援機構,從而培養孩子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世界。如果能夠把捐款的使用情況具體地告訴給孩子,其價值就會更加鮮明。

善良和智慧都來源於日常瑣事。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做好事,時間一長,孩子自然就會知道什麼是善良的行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