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智慧生活>家居生活>

心理學說把自己包裹起來

家居生活 閱讀(2.75W)

心理學說把自己包裹起來,封閉自己,不願意接觸外界的這種表現也是一直心理上的問題,自我封閉的人比較孤獨,朋友也是非常的少,現在分享心理學說把自己包裹起來。

心理學說把自己包裹起來1

一、封閉是心理防禦機制

如果一個人長期壓抑自己、封閉自己,隨時隨地都想把自己封閉起來,那我們可以把他的這種封閉看作是心理防禦、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有的人經歷了挫折、苦難之後,可能會選擇性地迴避、遺忘這件事,但也有的人選擇封閉自己,以此來抵抗負性事件對自己的傷害。

心理學說把自己包裹起來
  

二、封閉是同一性危機

如果自我壓抑、自我封閉發生在青少年身上,那麼可能意味着自我同一性的危機。

自我同一性是心理學家埃裏克森在研究人格發展理論的'時候提出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青少年把自己的“衆多人格”整合統一,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人格。

如果青少年出現同一性危機,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就說明他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這可能導致青少年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意與外界過多接觸。

三、封閉可能引起恐懼

長期壓抑自己封閉自己,還有可能會引起恐懼心理,比如總覺得別人指責自己、感覺別人用惡意評價傷害自己。

根據數據統計的結果顯示,人在清醒的狀態下,每天用將近70%的時間來與外界交流信息和情感。封閉自己顯然違背了這個社會規律,所以會引起異常的心理狀態,恐懼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心理狀態。

長期壓抑自己封閉自己,想把自己封閉起來是什麼心理?封閉自己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封閉還意味着自我同一性的危機,過度封閉可能會引起強烈的恐懼情緒。

心理學說把自己包裹起來2

自我封閉的心理是過度自尊造成的。馬斯洛的自我實現心理學,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提出了人對自尊的需求。其實每個人都想得到大衆的尊重和喜歡,但這種對自尊的需要只是他自己的希望。能否獲得,實際上取決於公衆對他自己的言行舉止的評價和肯定。

如果把自尊的需要看作是指導自己行爲的一種行動,那就完全不存在理論上的錯誤。問題是這種自尊不應該過分。如果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過度自尊,佔據了引導和主導的地位,他會害怕自己的行爲是否恰當,人們會如何看待自己。有時候因爲自尊心過強,不願意和比自己強的人交往,害怕自己失去“代價”,相比之下失去尊嚴。

也就是說,所有的年齡都可以產生。孩子有電視幽閉恐懼症,青少年有性害羞引起的恐懼症和社交恐懼,中年人有社交厭倦,老年人有‘空巢’和配偶去世引起的自我封閉心態。

同時,這種現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可能存在。以前有所謂的“清人”、“遺民”,今天卻有孤獨無依的人。正常人都有互相溝通的需求。據統計,除了八個小時的睡眠,人們每天70%的時間都在交流信息和情緒。

思想封閉的人不願意與人交流,很少與人交談,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前者是被動的,後者是主動的。他們只願意和自己對話,比如寫日記,寫詩表達心聲。

因爲個人在生活和成長中可能會經常遇到一些挫折,挫折會引起個人焦慮。社交是正常人的基本需求。交流可以傳遞情感,滿足人們的社會和精神需求。而有自我封閉心理的人,人爲地剝奪了這種需求,使信息變窄,情感隔絕,孤獨,與世隔絕,從而使心理活動病態化。

對孩子來說,如果父母管教太嚴,孩子就無法樹立自信心,不敢越線,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出去活動。就青少年而言,身份危機是自我孤立的重要原因。如果他沒有掌握這些技能和策略

就意味着他沒有獲得進入某個社會角色的生活自信。就中年人而言,埃裏克森認爲,一個健康的中年人應該關心和愛護下一代,爲下一代提供物質和精神財富。如果一個人不能關心下一代,他就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對老年人來說,失去配偶和孩子往往會導致對生活失去信心,無法適應自己。

心理學說把自己包裹起來 第2張
  

自我封閉心理的自我調節

1、願意接受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面臨許多挫折。有些人習慣於把失敗歸咎於自己,總是爲自己感到難過。他們密切關注別人的評價,遇事感到不安。我們應該學會把成功歸因於閱讀,把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不要在意別人怎麼說,“走自己的路”,願意接受自己。

2、爲了克服孤獨,我們必須向交流的`對象敞開心扉

我們不僅要了解別人,還要讓別人瞭解自己。在社會交往中確認自己的價值,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成爲生活中的強者。如果你沉浸在“自我否定”和“自我封閉”的負面體驗中,你就會封閉、狹隘,阻礙自己採取積極的行動。因此,一些心理學家把這種自我封閉的心態稱爲“自我禁錮”。

3、提高對社交的理解,開放自我。

現代社會要求人們不僅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要“廣交四方朋友”。交流可以逐漸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和生活功能;溝通可以讓人的想法保持新陳代謝;溝通可以豐富人的情緒,維護人的心理健康

每一個想要把自己內心封閉起來的人,都是經過一定時間的掙扎,努力,向外界傾訴的過程。最終選擇了封閉自己的內心,拒絕溝通,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我自己經歷來說,身邊很多人說哇,你好幸苦,你真的好獨立,你真的好努力。這一系列的稱讚,誇獎,初聽我會覺得她(他)是真的懂我,心疼我。我想試着和她做朋友,或者說已經是朋友的人,我會想不由自主的想更多的分享一些日常的瑣碎。

但是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他們說的那些有些可能是出自真心,而有些只是他在某處聽到你的經歷後來見到我本人以後的作爲拉近關係的一句寒暄罷了。而出自真心說出來的,有可能會是我的朋友,可朋友終歸是朋友,我不是她的一切,她沒有精力去聽我的那些瑣碎。

更何況他們的朋友也不止我一個。那簡單的一個例子來說,我朋友的朋友插足我的感情,我朋友知道這件事以後並沒有因爲我和另一個人斷絕關係,因爲我是我她是她。我不是她的全部。所以慢慢的我也就失去了想跟朋友袒露心事的慾望。

因種種原因,家人從來都不是我袒露心事的對象。相反很多煩惱,苦難,噩夢,全都因他們而起。這一選擇徹底放棄。

男朋友~最佳聊天對象。一開始我是這麼認爲的,也是這麼做的。我所有的`生活,因爲異國戀,從早到晚,我會不停的跟他分享我的生活,我身邊發生的一切。

一開始他的反應也是很感動的。他會給我建議,幫我分析。會安慰,會開導。有他在我會覺得因爲他我所有的不幸和磨難都可以忍受。他說我手機會永遠開機,只要你有事哪怕半夜三點,只要你打電話我都會第一時間接我會陪着你。

但是~這一份甜蜜的保證是會隨着時間的沖刷而淡化最終消失的。曾經半夜能打通的電話,現在白天都不一定能打通。只要心情不好,會再三追問原因然後耐心開導我的人

現在,我說心情不好,在我只說了大概的時候,他給我得不再是安慰,也不是開導。而是教育……漸漸的想和他溝通的慾望越來越低了。甚至有了想要單身的想法。(雖然還沒有勇氣走出這一步)

我從不求理解,因爲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也不求安慰,在心碎的那一刻再多安慰的話語都是徒勞,只求在我跟你傾訴的時候,能靜靜的陪着我。在無數次的嘗試之後,我開始嘗試着,看淡親情,友情,愛情。開始學着自我消化,自我保護,自我安慰。效果遠遠超過尋求別人幫助。

煩惱的時候大哭一場,遠比找人傾訴效果明顯。比如今天跟他訴說……結果被二次傷害哈哈。我想這應該是我最後一次主動找人傾訴了吧!

從現在開始,只想做一個自我的人。煉就一顆堅硬的心,一切只爲我自己。對親情,友情,愛情,不再抱任何期待。拒絕二次傷害。理想是在未來有經濟能力養活自己的某一天,刪除所有社交軟件,一個人去一個地方安安靜靜的生活。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