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智慧生活>家居生活>

如何成爲不發怒的父母?

家居生活 閱讀(1.63W)

1.半小時效應

如何成爲不發怒的父母?

給自己立個規矩,不管有多憤怒,都不馬上發作。即便無意中發作了,也要馬上收住,告訴自己等半小時,一切都等到半小時後再說。

在這半小時裏,一定要去做點別的事,凡能讓自己感覺好些的事都可以做,比如瀏覽網頁、玩遊戲、吃東西、到外面走走、洗個澡或給好友打個電話等等。

一切有可能挑動脾氣的事都不做,且最好不要和孩子在一起。

脾氣是一種激情,爆發都是瞬間的事,捱過半小時後,人就會變得理性,該怎麼樣做不該怎樣做,基本上就清楚了。

2.紙條儀式

在特別想改變壞脾氣時,寫兩張紙條。第一張描摹自己的壞脾氣,把它的可惡白紙黑字地寫出來,此紙條象徵自己的壞脾氣。第二張寫下自己改變壞脾氣的願望,以及有提醒作用的一兩句話,此紙條象徵自己的決心。

然後把第一張狠狠地撕碎、燒掉或用其他方式銷燬,感覺把壞脾氣埋葬掉。第二張貼到牆上或放到其他自己方便看到的地方,規定自己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只要想發火,必須先跑去看過這字條,看完了再決定發不發火。或已開始發火,突然想到紙條,也要跑去看看。

若紙條有效控制了火氣,給自己一點任何形式的獎勵,讓自己高興;如果看過紙條後沒管用,還是發脾氣了,也不要氣餒,把這一張撕了,重新寫一張,重新給自己鼓勁。

看紙條這個儀式化的行爲一直堅持下去,上面提醒自己的話經常在心裏複習一下,壞脾氣一定能被有效抑制。

3.意念疏散

當火氣一下子起來時,先趕快把意念投注向自己身體內部,宛如立即把身邊惹你生氣的人丟棄掉,顧不上管他一樣。

集中注意力尋找一下身體哪部分被怒火弄得不舒服了,是胸口憋悶,還是腦袋隱痛,或是手臂顫抖,然後把意念集中到那個不舒服的地方,想象有一團純淨的氣體或清清的水流,輕柔地包圍那裏,旋轉按摩,並絲絲深入,把那裏的濁氣驅趕出去,可經由身體任何地方揮發到空中,身體越來越乾淨。

這個過程最好伴有深呼吸,感覺純淨之氣被吸入,然後長吁氣,濁氣被呼出去……一次驅散不完就再來一次,直到感覺自己變得乾淨、平靜而鬆弛。

以上三條方法可以同時做,也可以只做一條。關鍵是堅持,一直堅持,給自己反覆練習的機會。

西方流傳一句笑話:如何像卡耐基一樣成功?答案是:實踐,實踐,再實踐。套用這句話,完全可以說,如何成爲一個不發怒的人?答案是:不怒,不怒,就不怒!在發脾氣的時刻,沒有比停止發脾氣更重要的事情。

任何自我控制手段只有建立在強烈的自我改變意識上,纔會有效。在和孩子的“較量”中,家長要時時記住,只要發火,就輸了。遇到事情,家長一定要有定力,有變通力,而這些,正是孩子要學習的。

當然,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天下沒脾氣的人很少。所以不要期待自己成爲完美父母,不要有教育潔癖,否則會太焦慮。而過度焦慮對改善脾氣並沒有什麼好處。大家都是凡人,偶爾發點脾氣也正常。

正常範圍內的脾氣可以存在,關鍵是個“度”的問題。如果實在沒忍住,脾氣發作了,至少要守住兩條底線:一是堅決不動手,只動嘴;二是趕快結束,不糾纏。不要非得講什麼理,明明白白開始的事,可以糊里糊塗結束,這並不影響以後的日子變得清朗。當我們變得越來越習慣於自我剋制時,自我剋制就變得越來越容易。

我們常說的體貼、善解人意、感同身受、有同理心等等——這些簡單的詞彙不簡單,它標註着人性可靠的寬度和高度。

人若不固執於自己的想法,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若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好,而不總是着眼於些許的不如意,脾氣可能就會小得多。

孩子逆反,說明他有獨立思考能力和選擇的勇氣,這總比事事聽命於家長、沒主見好得多。孩子成績不理想,但他身體健康,心地單純善良,這該多麼令人欣慰。錢包被小偷偷了,要慶幸銀行的存款沒被人騙走;挨老闆一頓訓,要慶幸自己好歹有工作有薪水。邁腳出門,平直的馬路已鋪到腳下;輕輕點擊電腦鼠標,世界就展現在眼前……太多太多的恩惠藏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如果日子充滿感恩,你投送出去的心情都將回報給你;爲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氛圍,家長自己更受滋養。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這是自勉境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超脫境界。對於一個超然的靈魂來說,有什麼事會讓他煩惱到失態呢?

境界的昇華不可能輕鬆地一步登天,而需要一點點去修行。當我們能對一人一事給出豁達和寬容時,已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世界抱有無怨的情懷。

沒有脾氣的胸腔,才能裝滿教育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