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智慧生活>家居生活>

竈王爺經不起三根香

家居生活 閱讀(2.66W)

竈王爺經不起三根香,相傳竈老爺是天上的一位神仙,是負責掌管飲食的,人們祭拜竈老爺,祈求他保佑來年全家衣食無憂,這是中華兒女對未來的一種美好期願。來看看竈王爺經不起三根香

竈王爺經不起三根香1

相信大家在祭拜竈王爺的時候,對很多習俗是一知半解的,比如給竈王爺燒香,就有很多不同的說法。那麼可以給竈王爺燒三柱香嗎?其實是可以的。每次上三支香爲宜。

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上香供養。

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誠心”。大家記住給神仙燒香就是燒三支,給鬼燒香是四支,大家不要拿錯了。

祭竈的貢品有什麼

祭竈的時候,除了要給竈王爺燒香外,還要準備貢品。祭竈時,麥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爲了讓竈王爺喝得忘乎所以,暈頭轉向,而麥芽糖又甜又粘。

把它糊在竈神嘴上,一來竈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惡言惡語,只能說好話,二來麥芽糖粘住嘴巴,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口,只能說個含含糊糊。不過也有傳說,說喜歡吃糖的不是竈王爺,而是竈奶奶,糖是給她老人家的。

竈王爺經不起三根香
  

竈王爺擺放的位置

祭竈的時候,竈王爺擺放的位置也是大有講究。竈王爺擺放位置最好在爐竈之上,因爲爐竈正是竈王爺的寄身之所。

如果爐竈上方沒有用來供奉的位置,則可將竈王爺供奉在廚房的南面,因爲竈王爺五行屬火,也適合於屬火的南方位置。

不過竈王爺擺放位置需注意不能夠讓竈王爺看到鍋裏面的東西。大家祭竈肯定是希望有個好彩頭,所以擺放竈王爺的方位千萬別出錯。

南方人在北方的小年這一天硬是讓北方的竈王爺爺農曆臘月24上天,今天想來太不妥了。天爺爺召見天下的竈王爺爺是分批召見的。北方23,南方24。往年我都是24送竈王爺爺上天,天爺爺不一定召見,所以前幾年沒得到庇佑。

今年身爲南方人的我也打算入鄉隨俗了。今天是北方的'小年農曆臘月23,北方竈王爺爺上天的日子。雖然沒有包餃子,但是我包了糉子,也是肉餡的哈。沒有糖瓜,用的冰糖代替了;

晚上鄰居姐姐送來的炸火燒我也借花獻佛的給竈王爺爺供上了;兒子還貼心的供上了瓶酸奶;兩碗米飯;三柱香;竈王爺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全家平安幸福!

竈王爺經不起三根香2

今天臘月二十三,是臘月裏一個較爲特別的日子,因爲這一天不僅是小年還是民間送竈王爺的時間。

不過最初的祭竈應當是在臘月二十四,晉朝的《風土記》就有這樣的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竈,謂竈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這一時間一直延續到清朝後期,此後皇家爲了“節省開支”便在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的這天順便也把祭竈給安排了,從此北方便沿襲了臘月二三十進行祭竈的習慣,南方則依舊按照原來的時間進行。

由於稻米歷來就是我們的根本主食,相較於西方的易於烘烤保存的麪包而言,稻米無法實現一次煮熟長期保存,只能隨食隨煮。

“柴”就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七寶“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排在第一了,其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沒有柴就意味沒有煮熟食物的燃料,可以說饑荒的時候後面的六寶都可以沒有,只要有柴還可以煮野菜樹皮度日。

竈神的傳說由此而來,據說是玉皇大帝派到凡間專門監察每家每戶的作爲,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便上天彙報,玉皇大帝便根據這些彙報來定賞罰,彙報完了又會在新年這天回來繼續司職。

爲了能夠讓竈王爺多說幾句好話,民間百姓可謂是煞費苦心,這“忌3樣吃3樣做3樣”便由此而來。

一,忌3樣

民間關於宜忌的講究最爲繁多,而且幾乎都是封建思想與迷信所致,這祭竈的忌諱亦是如此。首當其衝的就是“女不祭竈”,因爲五行中竈爲火,竈君爲陽,所以也應當由代表陽的男性主祭。

其次就是傳說中的竈王爺是個美男子,在“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觀念下,他們認爲竈王爺的心智會受到美色的干擾,而女子也容易因竈王爺的容貌而產生“紅杏出牆”的念頭。

所以古代的大部分地區都是不許女性主祭的,不過讓家庭主婦來主祭的地區也是存在的,上世紀的農村更變得非常普遍。所以忌與不忌似乎並不影響什麼,不過是自身內心觀念的體現罷了。

其次就是忌諱在小年這天殺生,俗話常說“過了小年就是年”,古人認爲這是新年的開始,應當是喜慶的一天,而殺生無疑與這樣的氣氛極不相符。

所以他們通常都會在這天吃素,也有人在小年之前便準備好肉食。最後就是忌諱在小年討債,本來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人情世故里既辛苦又容易得罪人,如果在一年的'開始就討債,那他這一年都會在討債的路上。

同時也忌諱賒欠,這天買東西不能欠賬,也不能賒賬,因爲俗話說“小年欠一天,新年欠一年”,誰也不想一直欠別人,同時也不想被別人一直欠,所以想從一年的開始起個好頭。

竈王爺經不起三根香 第2張
  

二,吃三樣

因爲祭竈是跟竈王爺上天言事有關,所以還得先爲他準備些好吃的。“祭竈糖”就是其中之一,有的地方稱之爲糖瓜,其作用都是一樣的。

就是在祭竈當晚,當儀式進行到尾聲的時候便在揭下的竈王爺畫上用竈糖抹一下竈王爺的嘴巴,這就是俗語“二十三,糖瓜粘,竈君老爺要上天”的由來。

其次要吃的就是“煮玉米”,因爲有了小年不殺生的習俗,所以很多山區都用吃玉米的習俗來慶祝,俗話“二十三,不吃炒,大年七年級一鍋倒”便與此相關。

最後便是萬能的節慶飲食——餃子,俗話說“出門餃子迎風面”,所以煮餃子是要給竈王爺送行,由於竈王爺是陽神,所以餃子數量也要用陽數也就是奇數,送完了再回鍋後人就可以吃了。

同時這天的餃子餡很多地方都只用白菜,據說是跟“百財”諧音有關,寓意財運滾滾。

三,做3樣

除了忌和吃,還有三樣事情是祭竈這天需要做的。其一就是要在進貢上香祈福等祭竈儀式結束後取下竈王爺的畫像,在用竈糖抹完竈王爺嘴巴後就要把這幅畫像燒掉,只能燒不能撕以示恭送。

而再接竈神通常是在臘月三十除夕夜裏吃過團圓飯後,此時將廚房竈臺收拾乾淨再在神龕裏貼上新的竈神像,也有一些地區是正月初四迎接竈神。

其二就是要在小年這天把破損的鍋碗瓢盆清出來通通不要,一是象徵辭舊迎新,二是吃飯的家當通常又拿來比喻來年的事業,三是團年的時候親朋滿座,破損的飯碗容易傷人。

其三就是做到全員參加,河南地區還有“祭竈不祭竈,全家都來到”的俗語,所以那些在外上工的家庭成員也要在這天趕回來。如果是乾兒女則還需要帶上竈糖、燒餅、鞭炮、香表和一隻大公雞來參加以表示是該家庭的正式成員。

總而言之,因爲竈王爺的傳說而衍生了五花八門的規矩。不過歷史卻證明這源於古時候人們的認知侷限,如今祭竈的習俗已經不那麼常見了。

其實早在古代,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竈神的待遇也逐漸江河日下,從最初的黃羊、豚酒到魏晉南北朝的“用酒灌醉”再到宋朝已經開始用“膠牙餳”來粘住竈神嘴巴的地步。

不過祭竈的初衷並非祭神,周朝的時候稱之爲“紀竈”,其目的是爲了感恩教人吃熟食的“先竈者”,用“紀竈”的方式來紀念他們顯然纔是根本,纔是我們真正應該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