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人文素養>美文閱讀>

端午節的風俗及寓意

美文閱讀 閱讀(5.59K)

寓意:祈求平安,攘除疾病。

端午節的風俗及寓意1

一、端午節5個習俗

(一)端午節有衆多習俗

但是最著名最普遍的就是吃糉子和賽龍舟。大家知道這2個習俗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

(二)吃煮蛋

除了吃糉子外,還要吃煮蛋,這個蛋也可以吃煮雞蛋煮、鵝蛋、鴨蛋。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煮蛋呢?這個習俗聽老輩們說,就是爲了讓瘟疫滾蛋的意思,所以朋友們不要忘了吃煮蛋喲。

(三)掛艾蒿、桃枝,祈求平安

端午節這天,早上太陽還沒出來時要把紮成小捆的艾蒿和桃枝插在自家的門楣上。有的還在上面捆上一些小葫蘆、小笤帚,意思就是掃除毒氣、辟邪氣、身體康健、百病不生。

(四)系五彩繩兒

佩戴五彩繩起源於漢代,是用青、白、紅、黑、黃,這5個顏色的`絲線做成五彩繩。

端午節的風俗及寓意
  

這一天,大人起牀以後第一件事兒就是把這5彩繩系在孩子的手腕上,腳腕上,有的還系在脖子上。系在脖子上要注意安全,有的孩子太小別把孩子勒着。意思就是了戴上5彩繩,孩子們就可以避開蛇、蠍一些毒蟲的傷害了。

(五)掛小葫蘆

早晨在掛艾蒿桃枝的同時,有的會配上紙做的小葫蘆,葫蘆有福祿的寓意,還可防病、去邪、保平安。

端午節除了以上這5個習俗外,還有2個講究。

二、端午節的講究

(一)第一個講究就是5彩繩,不能隨意的丟,有講究

一般是在端午節當天一大早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就給小朋友繫上這個5彩繩,一直系到端午節後的第一場雨,才把5彩繩摘下來,摘下來的時候不能隨便亂扔,要扔到小河裏邊,意味着讓雨水河水將這個瘟疫、疾病沖走,孩子由此可以保安康。

(二)第二個講究就是端午節不宜互祝快樂,那怎麼說?快告訴朋友們吧。

其實,端午節與清明節是一個類似的節日。端午節這天是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殉難日。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天天到汨羅江邊憑弔。爲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魚、蝦、蟹等給吃了,人們就紛紛往江裏扔飯糰,後來就演變成了扔糉子。

所以說端午節在說法上也和清明節有些類似,那麼端午節最好是說讓人"保重身體”、"祝福平安“、"健康"的話,互送安康是最重要的。端午節最經典的問候就是"端午節安康"!

端午節的風俗及寓意2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的由來是和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有關。當年屈原爲了愛國抱石跳江,老百姓爲了紀念他,於是就自願保護他的軀體,由於軀體在江中會受到魚的侵蝕,老百姓們就想出了一個方法,用竹筒裝上糯米投入江中餵魚。但是發現竹筒有點硬,魚吃起來比較麻煩,還是會去侵蝕屈原的屍體。於是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將糉葉包上糯米,然後去投喂。這次魚非常歡快的吃了起來,從此再也不去侵蝕屈原的屍體了。後來大家就有了在端午節吃糉子的傳統習俗。那麼在民間端午節的時候,很多地區會舉辦廟會,會賽龍舟,這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飲食方面也非常的有講究。可以多去了解一下。

端午節的風俗及寓意 第2張
  

端午節這天一定要吃糉子,幾乎在全國各地端午節都有吃糉子的習俗,只不過不同地區包的糉子形狀不同,大小不同,口味不同而已。南方人不僅喜歡吃甜的糉子,還有鹹口的糉子,而北方的話則以甜口的糉子爲主。

大家都知道在煮糉子的時候,裏面會加入雞蛋和鹹鴨蛋,那麼煮好的雞蛋或者鹹鴨蛋,在端午節有平安的寓意,所以在端午節要吃蛋。吃的時候也是要講究一些方法的,首先要選擇一些五彩的繩子,然後將它們變成一個袋子,接下來將鹹鴨蛋或者雞蛋裝在袋子裏之後,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面保佑平安。

其實打糕是在朝鮮族比較盛行的一種美食,端午節也是朝鮮族人民的節日,所以在端午節的時候他們主要吃的是打糕。打糕在中國也有一個比較好聽的名字,叫做餈粑,所以在雲貴川地區在端午節的.時候也會打餈粑,吃餈粑。

江平原地區端午節的時候有吃黃鱔的習俗。據說這時候的黃鱔營養價值非常的高,甚至可以媲美人蔘。其次端午節時節的黃鱔長得非常的肥美,在端午節的時候吃可以起到滋補的作用。

端午節的美食其實還有很多,在溫州一帶,端午節時會吃薄餅,在福建一帶,端午的時候會吃煎堆,還有的地方會吃大蒜和麪扇子等等,各地吃的食物都不一樣,這也是跟每個地區的傳統習俗有關,大家可以多瞭解一下。

端午節的風俗及寓意3

端午節各地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爲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爲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爲“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裏。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爲“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爲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爲“白團”,與糉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爲“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爲“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爲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爲“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端午節的風俗及寓意 第3張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爲“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擡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浙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糉、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嶽州府競渡以爲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爲“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糉、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爲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爲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爲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爲“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爲“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爲“放殃”。

臺灣

臺灣地處亞熱帶,早期來自大陸的移民多無法適應這裏的氣候,死於瘴癘時疫者,時有所聞。因此,端午這個以驅疾避疫爲基本精神的節日,便顯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