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休閒娛樂>花邊>

董卿《朗讀者》獲贊 星素結合素人更有驚喜

花邊 閱讀(3.17W)

《中國詩詞大會》的餘熱還沒有消散,央視又推出一檔文化節目《朗讀者》。

董卿《朗讀者》獲贊 星素結合素人更有驚喜

該節目已在上週六、日黃金檔登陸CCTV—1和CCTV—3聯合播出,這也是主持人董卿轉型“製片人”後的首個作品,播出後備受關注。

近日董卿接受了《法制晚報》記者的電話採訪,她坦言並不認爲《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誌着文化類的節目迎來了春天,但《朗讀者》首播之後得到的好評,確實給了她更多的信心和鼓勵。“我想用朗讀喚起大家對文學的溫柔記憶。”

董卿

談轉型:做文化類節目難度大,承擔起文化傳播的使命

法制晚報(以下簡稱“法晚”):當初是什麼契機,讓你想到要製作這樣一檔文化節目?

董卿:其實最大的契機是因爲我自己在這個行業已經做了二十二年了,已經到了一個時候去做一檔真正自己喜愛的節目,央視作爲國家電視臺,應該到了一個扛起文化大旗、承擔起文化傳播這樣的職責和使命的時候了。

再加上我個人的興趣愛好吧,就像是大時代背景和個人特性找到吻合度後的一種產物,因爲我自己本身對文學的確是很感興趣。

法晚:相比綜藝節目,做文化類的節目難度大嗎?

董卿:其實文化類的節目真的很難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設計,也給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朗讀者》每期以一個主題詞作爲核心線索,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朗讀者》的首播之後我也得到了很多反饋和好評,這也給了我很多信心和鼓勵。

法晚:會不會擔心老百姓看不懂這樣的節目?

董卿:我沒有這樣的擔心,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個故事,第一期節目中最後一位嘉賓九十六歲的大翻譯家許淵衝。他應該說是本期節目當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賓,也是離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較遠的一位嘉賓,但是他的講述卻引起了最多的共鳴、關注和讚賞。

我覺得大衆是否熟悉並在乎他的事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講述能否引發我的共鳴,許老先生的情難自禁,許老先生的這種可愛和執着,真的是打動了無數人。

還有很多觀衆關注到了片尾曲是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的演唱,覺得真是意外之喜。另外還有觀衆發現了很有趣的細節,很多人通過濮存昕的朗讀才知道,原來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真是長知識了。

談嘉賓:明星和素人結合,讓節目更有故事和看點

法晚:節目選擇嘉賓的標準是什麼?

董卿:首期節目邀請了演員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翻譯大家許淵衝等嘉賓。

選擇嘉賓的標準就是,有影響力、有知名度,但是也希望他有獨特的人生經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或者說他身上有些特別的品質值得我去弘揚,這些都是我選擇的標準。

法晚:之前的同類節目都選的是演員,並且帶有表演成分,咱們的節目裏,似乎真人真事更多?

董卿:先講故事後朗讀,是希望大家在對這個人物有了一個更加全面和豐富的瞭解之後,對他的朗讀能夠更有代入感,更能夠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

法晚:爲什麼會採用星素結合的方式?

董卿: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其實在最初的時候,我考慮的是全明星陣容,但是後來我發現,其實明星已經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很難或者說比較難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普通人或者說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意想不到的,能夠給我帶來驚喜和感動的一些人生的經歷和感悟。所以堅定地採用了星素結合這樣一種方式。

現在看來還是達到了我的預期,像這一期裏面鮮花山谷那對夫婦,就讓我看到了人生的一種我都沒有想到的普通夫妻,還能夠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的一種生活,給我大家都帶來了無限的想象。

談模式:這是風向標,去喚起對文學的認知和記憶

法晚:是否覺得文化類節目的春天要來了?

董卿:我並不認爲《詩詞大會》、《成語大會》走紅,再加上《朗讀者》引起熱議,就預示着中國文化類的節目開始大火或者說迎來了新的春天,但是起碼這是個風向標,讓我看到了在一些真人秀或者純綜藝節目霸屏的今天,大家對文化節目也有關注。

法晚:你覺得在娛樂化氛圍很重的當下,文化類綜藝節目應該怎麼突圍?

董卿:我覺得首先還是我期待着整個社會的一個大的環境有所改善,我現在所做的事是盡我所能去做情感的一種共鳴,去喚起大家對文學的認知和最溫柔的記憶。

法晚:《朗讀者》節目中在街上設立了“朗讀亭”,這有什麼意義?

董卿:“朗讀亭”是我特別喜歡的設置。當初我創意是希望能夠讓普通人也慢慢開始接受這種傳遞感情的手段。其實朗讀真的應該像唱歌、說話一樣,我真的是希望通過《朗讀者》能夠讓普通人找到一種表達情感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