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星秀>

寧瀛個人資料簡介 個人簡介 藝術創作 作品目錄

星秀 閱讀(5.06K)

寧瀛簡介

導演寧瀛,1959年生於北京,先後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和意大利電影實驗中心。曾在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爾託魯奇的《末代皇帝》中任副導演。在國際領域中,寧瀛廣爲人知的作品有“北京三....

寧瀛個人資料

導演寧瀛,1959年生於北京,先後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和意大利電影實驗中心。曾在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爾託魯奇的《末代皇帝》中任副導演。在國際領域中,寧瀛廣爲人知的作品有“北京三部曲”,它們集中系統地刻畫了20世紀末90年代-“後毛時期中國社會”-北京人的生活圖景:《找樂》中的祖輩(1992),《民警故事》中的父輩(1995)和《夏日暖洋洋》中迷惘的兒輩(2000)。她的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多次獲獎,並在國內外得到發行。

從2002年以來,法國拉羅塞國際電影節,美國哈佛電影資料館,紐約亞洲社會,韓國全州國際電影節和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集團等分別舉辦寧瀛電影作品展,放映“北京三部曲”和她的新作《希望之旅》。她的作品正在突破影視的侷限,成爲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影像符號。她被認爲是中國都市電影的先鋒人物。

寧瀛個人資料簡介 個人簡介 藝術創作 作品目錄

寧瀛照片

寧瀛個人簡介

寧瀛,女,中國電影導演,1956年生於陝西,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1981年考取公費獎學金赴意大利留學。1987年畢業於羅馬電影實驗中心,同年,在由貝爾託魯奇執導的影片《末代皇帝》中任副導演。1988年回國,在李少紅的影片《銀蛇謀殺案》中任副導演。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

寧瀛藝術創作

寧瀛1990年獨立執導電影《有人偏偏愛上我》。

1992年寧瀛與人聯合編劇並獨立執導了影片《找樂》,影片講述了老人身上的一段小事,採用了紀實的風格。真實的反映了人物的生活及社會環境。劇情按單線發展,在潛意默化中感人,演員由職業演員和非職業演員相結合。影片中帶有受意大利現實主義影響的痕跡。該片獲日本東京電影節金獎,西班牙聖·塞巴斯帝安國際電影節最佳青年導演尤斯卡大獎,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金球獎,最佳亞洲電影獎,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國際影評人獎,希臘薩洛尼克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等。

1996年,寧瀛完成了影片<民警故事>,片中對新現實主義做了更多的嘗試,演員全部爲非職業演員,鏡頭數較少,多爲1分鐘以上的鏡頭,2分鐘以上的鏡頭有5個,鏡頭運動較少,剪接技巧質樸。紀實風格極爲強烈。西班牙聖·塞巴斯帝安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和國際影評人獎,意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銀球獎,法國貝爾福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印度電影節“銀孔雀”獎等。

作品目錄

《希望之旅》

時間:2001年

影片長度:52分鐘

類型:紀錄片

導演、攝像、剪輯:寧瀛

聯合攝像、採訪:郭剛

故事梗概:

每年八九月間,都會有成千上萬的四川農民擁上西行的火車,經過三天兩夜長達3000多公里的行程,來到祖國的大西北新疆。那裏一望無際的棉花正在等待收割......

對他們當中大多數人而言,這是頭一次離開家鄉,也是頭一次坐火車。

也許這是頭一次,我可以如此直接地和真實地傾聽貧困地區的中國農民,第一次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

曾參加的重要電影節:

法國真實電影節大獎,英國倫敦同一世界獎推薦作品,意大利佩撒羅國際電影節未來電影獎,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倫敦國際電影節,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意大利佛羅倫薩人民電影節,瑞士弗裏波格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威也納國際電影節,韓國全州國際電影節舉辦寧瀛導演作品展,以色列耶路撒冷國際電影節,加拿大溫格華國際電影節,美國HIGHFALLS電影節,紐約MARGARETHMEAD電影節,英國牛津紀錄片電影節,國際公共電視研討會INPUT2003

媒體評論:

2002年法國真實電影節大獎,受到評審團一致推崇,並獲得高度評價:

“這是一部具有強烈表現力、深刻而又敏銳的視角、樸素的思考、有份量的主框架敘事及交插節奏的傑出作品。影片令人立即投入到人物故事和生機勃勃的生活中去,其內容遠遠超出影片長度所展現的希望之旅。”

法國《LEMONDE》(世界報)

“獨立導演寧瀛在紀錄片領域顯示出與她執導故事片時毫不遜色的才華。”

意大利《ILMANIFESTO》(宣言報)(關於北京三部曲和“希望之旅”)

“她的作品一直都是劇情片與紀錄片的出色結合,並且每時每刻都在呈現着自己國家的那個不安和躁動的靈魂......從這個角度來說,寧瀛成爲(也許在她無意間)中國那些志力於創作‘情感兼紀實’風格電影的新一代導演的代表人物。”

以色列《THEJERUSALEMTIMES》(耶路撒冷時報)

“影片的內容和所表現出的情緒如此動人,以致於觀者在片尾時無言以對。作者成功地詮釋出火車上那些中國民工的情感世界。”

香港《FAREASTERNECONOMICREVIEW》(遠東經濟論壇)

“寧瀛作品的概念簡明扼要、才華橫溢......這部紀錄片的美麗是用言語無法形容的,她在影片中呈現出來的可能要比她所想表達的還要深刻。”

《夏日暖洋洋》時間:2000年

影片長度:80分鐘

類型:故事片

編劇:寧岱、寧瀛

導演、剪輯:寧瀛

攝影:高飛

美術:未寧

錄音:晁君、宋芹

音樂:祝小民

故事梗概:

德子是個年輕的北京出租車司機,如同他每天必須開車穿行於大街小巷一樣,在感情生活中他也是奔波不止:妻子、東北打工妹、女大學生、行行色色搭乘出租車的女人們,她們同德子一同走過了生命中一個暖洋洋的夏天。

伴隨着德子的出租車,我被帶入了一次穿越整個北京城的旅行。德子一直都處於運動的狀態之中,所遇到的人和事都匆匆從他的生活中飛逝而過。這個出租車司機在目的地與女人之間彷徨的漂泊狀態,很大程度上透視出了北京這座都市,在早已被遺忘的歷史價值觀與開放後未知的未來之間,對自己本來面目那種苦苦的追尋。

導演陳述:

“十年來,我所面對的這座城市-北京,一直在經歷着令人目眩神迷的變化。

我第一次常試在銀幕上表現北京是1992年的《找樂》,那是一部探討逝去的傳統的喜劇作品。1995年,通過黑色幽默的《民警故事》,我把視角聚焦於新浮現的現實及面對它們時所面臨的困境。而在《夏日暖樣樣》這部新作中,通過一個年輕匆忙的出租車司機的視角,用一種類似於狂想曲的形式,去表現鉅變對於人們生活的深刻影響以及新一代青年人中正在蔓延的困惑感。

當我回頭再看這三部影片時,它們已然構成了一個三部曲。《找樂》中的祖輩、《民警故事》中的父輩和《夏日暖洋洋》裏的兒女,三代北京人在二十世紀末九十年代的生活面貌。

媒體評論:

2001年第三十一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受到“國際藝術院線聯合會”特別推薦獎時的評語:

“影片講述了一個北京出租車司機的故事。通過司機豐富的情感經歷,使人得以洞察這座現代化城市所有的複雜性和人們的生存狀態。憑藉高超細膩的表現手法,導演將一個特定的個人生存體驗,與這個大都會當前的精神狀態完美地結合起來。”

美國《THEBOSTONPHOENIX》PeterKeough(關於北京三部曲的評論)

“中國導演寧瀛拍攝的北京如同馬丁斯柯西斯鏡頭裏的紐約。她以極大的熱情和獨特的視角再現大都市北京城及其一切微妙的細節、節奏、混亂、甚至味道……她使用新寫實主義的手法將深刻的主題和長期形成的社會矛盾戲劇化……她是中國最重要的天才電影導演之一。”

法國世界報《LEMONDE》JeanMichelFrodon

“用一種充滿原創風格和勇敢的方式勾勒着這座城市的面貌。”

《CHERRYLANEMOVIES》MichaelPrimont

“在這部影片中,藉助一個老百姓的視角,我體會到了北京人生活中的那種前所未有的韻律,這種對北京的體察我想也可適用於世界其他地方。這是一部美麗、諧趣、光彩奪目的電影,出自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女導演之手。影片主題起源於寧瀛對她生活的都市的深厚感情。並且她用了一種前所未有表現方式在銀幕上詮釋了北京這座城市。

一名當下的出租車司機有着一種準Casanova式的生活。鏡頭前的他遲鈍且有時困惑地應對着自己周遭的種種現象。他每天周而復始地運載的乘客好像生活在自己生活的另一頭,不過當乘客是女人時情況則屬例外。有時他會陪着她們在一起幾小時乃至幾天,直到自己被踢回到原來的生活之中。一次又一次,他被欺騙、被迷惑、被利用、甚至確實曾被愛過片刻。”

《METRO-ZINE》都市精粹廣告-StacieKent

“這是一個普通北京出租車司機德子的故事,這又是北京城本身的故事。寧瀛的新片《夏日暖洋洋》帶着批判的、啓示性的眼光,橫掃今天的北京城。所有我熟悉的和我陌生的現實,都被如此自然地囊括在一部電影裏。

影片將一個個日常生活細節展現、放大,進而成爲今天北京的符號。時而這些符號縮短了你和這個城市的距離,讓你覺得熟悉。時而這些符號讓你遠離這個城市,讓你陌生,讓你覺得這個城市在異化……結果,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現實創造了一個感覺:北京是一個地獄和天堂的中間地帶--過去的記憶正在消失、今天的生活喧鬧亢奮、而它的明天難以預料。

‘這是什麼地方?’這是今天很多北京人的發問。寧瀛的電影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它通過跟蹤德子CASANOVA式的被擊誇的情感生活,通過德子不斷悠盪的眼光,通過上上下下出租車的乘客,透視了今天的北京生活。影片帶着難言的憂慮透視着我熟悉的北京城的一切燦爛……”

《民警故事》時間:1995年

影片長度:102分鐘

類型:故事片

編劇、導演、剪輯:寧瀛

攝影:智磊、鄔宏偉

美術:程廣明

錄音:晁君、王丹戎

音樂:蘇聰

故事梗概:

在這部充滿原創的警察電影中,“敵人”不是通常的罪犯而是社會本身。德勝門的民警們平時無聊且散漫,有時渴望自己能像電視上的美國同行一樣拿着槍威風威風。一天,一隻瘋狗在管片兒裏咬傷了一個醉鬼,爲了保障人民的安全,民警楊國立受命清除管片兒內一切寵物。這個苦差使每個民警的心裏又繃緊了弦······故事充滿趣味,且逐漸由離奇轉爲荒誕。

媒體評論:

法國《CAHIERSDUCINEMA》電影手冊

“卡夫卡式的荒誕、諧趣,甚至讓人落淚······其悲喜劇的風格曾經是四十年代中國電影的傳統。影片把鏡頭對準了生活中的普通人,讓他們在攝影機前保留了他們最生動的面孔。”

美國《VARIETY》綜藝週刊

“對官僚體制的絕妙諷刺;針對正在走向民主和市場經濟的國家機制的一則寓言。”

法國《LEMONDE》世界報

“生動地描繪了北京城裏的警察局裏世故冷清的每日生活。”

美國《VILLAGEVOICE》

“寧瀛的《找樂》體現了她的導演才華;而《民警故事》則將她推向了國際頂級藝術片導演的行列。”

英國《THETIMES》時代週刊

“北京警察日常生活面貌,荒誕、詼諧又令人不安”

美國《NEWYORKTIMES》紐約時報

“這些騎着車的警察看起來很和藹,但寧瀛導演卻用一種極爲好奇的眼光觀察着他們。”

法國《TELERAMA》

“令人驚奇的是這麼一部有勇氣的影片竟出自於一個年輕女導演之手。”

香港《SOUTHCHINAMORNINGPOST》南華早報

“《找樂》曾在國際影評界獲得成功,《民警故事》又一次證實了她的才華。”

《找樂》時間:1992年

影片長度:97分鐘

類型:故事片

根據陳建功同名小說改編

編劇:寧岱寧瀛

導演:寧瀛

攝影:蕭風、鄔迪

美術:楊嘵文

錄音:晁君

剪輯:周梅平

音樂:孟衛東

故事梗概:

京劇院看門人老韓頭,不甘在退休後無所事事,爲其他退休老人們建立起了一個老年票友俱樂部。他們在俱樂部裏過癮,排戲......甚至吵吵鬧鬧

媒體評論:

美國《NEWYORKTIMES》紐約時報

“寧瀛導演嚴肅的喜劇作品。”

法國《LEMONDE》世界報

“又諧趣又有份量,意義深遠的寓言故事”

美國《VARIETY》綜藝週刊

“在這部喜劇表面之下,蘊涵着作者對當今共產主義中國盛行的官僚主義思想的深刻思考。”

英國《ECONOMIST》經濟學家

“這部影片對‘找樂’這一積極的生活態度毫無掩飾地給予了讚美。”

香港《SOUTHCHINAMORNINGPOST》南華早報

“堪稱傑作且意義深遠,中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從影經歷

平民的北京,陌生的北京

很多人認爲,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紀實主義在中國電影中的實踐沒有走徹底,沒有真正走完它應走的全過程,所以是一鍋“夾生飯”。導演寧瀛完成於1992年的《找樂》和1995年的《民警故事》將“紀實主義”在中國電影中的實踐往前推進了一步。 在對現實的態度上,寧瀛的影片更多表現出的是對現實本身的熱愛之情,而非“批判現實主義”。它以一種豁達和包容化解失意和苦澀,在《找樂》以及《民警故事》中自始至終貫穿了一種平民精神。這兩部影片與後來完成的《夏日暖洋洋》(2000)共同構成了寧瀛的“北京三部曲”。

靜悄悄的革命者

寧瀛說:“拍完一次電影,我覺得我像是經歷了一場災難一樣,我是災難中活下來的人,我的作品是災難中存活下來的幾個碎片,所以我毫無遺憾地面對我的不從容和影片中的缺陷。”就像寧瀛電影的感覺:不避鋒芒的“狠”與豁達睿智的“真”。法國《電影手冊》的主編讓·米歇爾·傅東在一篇《向寧瀛(中國)致敬》的文章中提出,“寧瀛並未參與變革,如同她實際上從未參與‘第五代’的活動,儘管她有權利成爲其中一員”。

電影革命者首先應當是獨立的,闖破“代”與“代”的隔膜,擁有不向任何一種聲勢或者傾向妥協的品質,最重要的一點他(她)的作品沒有可比性,也就是沒有與之相似或相近的存在。《找樂》和《民警故事》是獨屬於寧瀛的“存在”,它們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價值,反而在時間軸上呈一個上升的趨勢,就那樣靜悄悄地“革”了紀實電影的“命”。

在做過貝託魯奇的<末代皇帝>和李少紅的<銀蛇謀殺案>兩部影片的副導演後,寧瀛在1990年獨立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名爲《有人偏偏愛上我》,但她願意承認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就是《找樂》。如片名一樣,寧瀛施予影片的態度是一種“人道主義的寬容”,同情的同時又保持理智,非專業演員、實景拍攝都只是外在的“真實”,創作態度上的真實,其實就是不帶有任何成見地去看生活。就像人生境遇之中的無可規避、無可選擇也無可奈何,矛盾永遠不會獲得最終解決,而只是得到緩解,留下一個“缺口”,然後情感像細水流那樣從“缺口”中流過。就像影片結尾處老韓頭最終還是走向了那個小羣體,幾步路近在咫尺,卻被定格的畫面固定了。好電影應當是這樣的,觀衆是被開啓、被發現、被領悟的。

《找樂》、《民警故事》和<夏日暖洋洋>三部電影的拍攝時間正覆蓋了北京驟變的整個90年代,不論從城市的外觀到社會內部結構和人的價值觀都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寧瀛說:“我曾經熟悉的一切正在變得陌生,我愛過的人正在離我遠去,我經歷的是一次失戀的過程。所以我把這三部電影稱作‘我愛北京’三部曲。”

寧瀛:“北京三部曲”實踐“紀實”電影

重新找到生存環境

1987年我從國外回來,對西方社會已經有了一定了解感受之後,突然間對國內有特別深的留戀。當時正趕上出國熱,很多人勸我保持自由的狀態,可是我覺得,無所事事的感覺不對。後來經過一番艱苦奮鬥總算被分到北影導演室,每個禮拜到學習的時候真覺得幸福極了,總算成爲集體中的一員了。當然很快我又陷入到集體的憂慮、被人管的煩惱之中。

陳建功的《找樂》寫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來由於拍攝經費難以落實,一直到1992年才終於找到資金完成了《找樂》的拍攝。老韓頭爲什麼非要弄一個活動站?吵完架後爲什麼還是回到了集體?這位退休老人就像我剛從國外回來時一樣,沒有單位,完全可以是最自由的人時,卻要重新給自己找到一個生存環境,重新把自己放到那些社會悲劇中去,重新再把自己放置在那些組織、規定紀律中,絕對自由、絕對理想的狀態是沒有的。

可能我很早就開始學音樂的緣故,以至於我後來對任何一門文化藝術的接受都像接受音樂那樣憑直覺,在一定技巧的基礎上,然後就是純感覺的問題了,所以我覺得一部片子是很自然而然形成的。我忘不了巴贊在《電影是什麼?》中說過的那段話:“在一個已經經受過,現在仍然經受着恐怖和仇恨困惑的世界中,幾乎再也看不到對現實本身的熱愛之情,現實只是作爲象徵,或者被否定,或者得到擁護。”

我可以算巴讚的信徒,對我來說重要的不是證明,而是展示事物本身,展示它的獨特性和含混性及它的模棱兩可性。我希望找一個最最簡單的事,但在這個事件中能容納多層的意義,所謂人生態度,也是由此自然流露的。

當時拍老人,有人就說,老人可不是那麼好擺弄的;後來選定《民警故事》,又有一些很好的朋友擔心地說,你可要小心,民警可真不像老人那麼好擺弄,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訓人訓慣了,突然被一個女導演訓斥那簡直是一件不可容忍的事情。我可能是在做一些包括新現實主義導演內部都認爲是新現實主義最高階段的嘗試,他們那時最大的夢想就是要擺脫劇情結構,能夠讓那些非專業演員的表演達到比專業演員毫不遜色的境地。

表現城市給我的陌生感

《找樂》是一幫老頭在衚衕裏轉悠,也就是步行。《民警故事》是1995年的一羣管片兒民警騎着自行車在工作。到了1997年、1998年的時候,我感覺自行車已經不能滿足我的速度要求了,覺得坐在出租車裏對我的速度正合適,於是就有了《夏日暖洋洋》中一個麻木的出租車司機德子在感情生活上連續失戀的故事。原來的名字叫做《我愛北京》,這個名字沒有被通過。

影片結尾時,一個因失戀而哭泣的女乘客問他:“師傅,你失過戀嗎?”出租車司機德子突然陷入一種難言的困惑。我想寫出我跟人物的唯一認同:我正在和我曾經認同的生活本身失戀,我和周圍的人、我生活的整個北京城失戀了。

有句話,“時代的車輪在前進的時候總會忽略一些被撞倒的人”。我在某種意義上都是被撞倒的人。我的影片可能更趨於一種主觀的真實,我覺得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讓大家不要忘記我都在被撞倒、撞暈。我雖然生長在北京,但當我對這座城市懷舊的情感發生動搖的時候,我只能在這座城市裏尋找另類感,尋找陌生感。

我的影片與其說是記錄了今天的現實,不如說是表現了這座城市讓我產生的陌生感。

寫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