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玩物志>收藏>

白巖鬆爲河南人正名 河南人究竟怎麼了?

收藏 閱讀(9.5K)

白巖鬆爲河南人正名 河南人究竟怎麼了?

白巖鬆爲河南人正名 河南人究竟怎麼了

據報道,近日,白巖鬆爲《白說》舉行讀者見面會時爲河南人正名,稱河南被妖魔化。那爲什麼河南人會名聲不好呢?

19日白巖鬆爲《白說》舉行讀者見面會時說,很多年前有一種妖魔化河南的聲音,他爲此專門到河南看看。他說中國什麼樣河南就是什麼樣,都應明白這塊土地爲這個民族做過什麼,希望中國人都來河南看看,瞭解這個民族是怎麼走過來的。

白巖鬆:很多年前有一段時間,有一些聲音妖魔河南,我爲了第二天要去接受一個網絡的訪談,談這個情況,我頭一天專門坐火車來到河南,去了博物館,去了黃 河邊,然後坐夜車回去第二天到網絡上去談,就反擊這種地域妖魔化,爲什麼?我覺得中國人什麼樣,河南就是什麼樣,河南的人口現在其實接近中國1/10了, 多龐大的一個數目啊!另外我的這種文化的堆積,去博物館的時候,大家都應該會感受到這塊土地曾經爲這個民族作過什麼,我多少成語歷史故事都與河南各地 的地名緊密相關,所以我很驕傲那一次替河南人說話。但我真不是在替河南人說話,而是希望每一箇中國人,換個角度去看待自己,我希望中國人都來河南看看,就 像都要去陝西看看一樣,看這個民族這條路是怎麼走過來的。

鏈接

爲什麼河南人名聲不好?

2001年,河南全省人口達到9256萬,在勞務輸出方面,2001年甚至突破了680萬人。

周大新說,在北京的很多河南人都感到有很大壓力,很多河南人的孩子受欺負,要求改戶口。

河南人的名聲不好不是現代纔有的,自古就有,窮是很重要的原因,但絕不是唯一的原因。

河南人身上的毛病全國人都有。沒有經過接觸就說河南人不好的人,比有些河南人更自私而且更無恥。

窮有窮病,富有富病,與窮病、富病相比,窮而急富之病更爲可怕,因爲此病可能使自我迷失。

有兩本書很能反映河南的文化傳統。一本是《潛規則》;另一本是《羊的門》。

河南,在外貿出口額度上,僅佔全省GDP的2.2%,被損害了的河南形象換回的是備受懷疑的當地的投資環境。

樣板河南人

2002年新年初始,盛傳在天津、北京的“扎針事件”再次使河南成爲網絡上的高頻詞語。因爲傳聞說這是河南得了艾滋病的人爲了泄憤向社會採取的報復行動。

“栽贓,純粹是栽贓!”提到“扎針事件”中的河南人,正在理髮的漯河人王二突然擡起頭,驚得理髮師幾乎傷了手。“憑什麼一提艾滋病就跟河南人扯上關係? 河南不就出了一個文樓村嗎?那也是因爲窮。爲什麼不說雲南人,雲南比河南艾滋病患者更多,而且很多是因爲吸毒。河南人已經夠可憐的,爲什麼就不能說說河南 人的好話?現在冒充河南人的人也多的是。”

王二是我在開始採訪時無意中在理髮店遇到的,我問老闆對河南人的印象,王二說:“俺就是河南的!”

王二今年26歲,兒子2歲了,和母親一起待在漯河農村老家。高中畢業以後的王二在漯河市、鄭州市闖蕩了多年,3年前來到廣州做保險,想多賺點錢。他口才 很好,說話有理有據,打扮得很有職業特點:穿西裝,隨身攜帶公文包,比較講究,因爲老闆說他每隔兩個禮拜就要修一次頭髮。“不能再這樣污衊河南人了。”臨 走的時候,他憤憤然,“你以後再跟別人說扎針,別說是河南人,你又沒證據,就聽報紙瞎猜測。”

走的時候他沒有給錢,原來老闆和王二做了 一筆交易,王二優惠給老闆3單保險,條件是他在廣州期間可以在此免費理髮。“當初說好,他不經常在廣州,大多數時間都在外地拉保險,還要經常回家看老婆孩 子,這大半年過去了,別說外省了,廣州恐怕都沒出過。”老闆沒有透露那3單優惠保險到底價值多少,聽她的口氣,倒是自己吃虧不少。“河南人,就是摳門!根 本不應該相信河南人。”這樣的話隨着每一次王二理髮後的揚長而去都要被重複一遍,店裏的人來來往往,一起感受着語言上的“河南認知”。

“河南人的形象問題不是一言二語可以說清楚的,但也絕不是外面所講的,任何事、任何人只要一挨着河南就是河南的。河南人口多,出去打工的人也多,難免不出 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即使這樣的人有1萬,這1萬人和河南9000多萬人口比,算得了什麼?”做了大半輩子編輯的王春林提到外界“以偏蓋全”地醜化河南人 很不高興,“說河南人形象不好,不公正。而且知識水平高的人不會有這種偏見。”其實,說到偏見,有時候很可能跟人的知識、文化關係都不大,因爲它可能只是 一種情緒。

2001年,河南全省人口達到9256萬,大致相當於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六個省區的總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7.14%。在勞務輸出方面,2001年甚至突破了680萬人。這680萬河南人散佈在各個城市裏,每一個人都代表了河南。

在王二與理髮店老闆的問題上,表面上看來是王二不守信用佔了老闆的便宜,但深究之下,理髮店老闆一樣難辭其咎。那一句“根本不應該相信河南人”更像是彌 補自己不知道是不是選擇錯誤的自慰,一句話就將自己置於了事外,拔高了姿態。雖然那些聽到這個故事的人掌握的僅是事件的表面信息,不過若從社會心理學的角 度去探討,由於人們普遍存在一種心理傾向,就是不管掌握他人的信息資料是多還是少,都力求形成一個對他人的整體印象,總體評價,好或不好。現代人沒有思考 事件始末的精力,總是急於下結論,形成固定看法。於是,在衆多聽過這個故事卻沒有同任何河南人打過交道的外人眼裏,河南人簡直窮瘋了,低級地佔着小便宜。

劉蕾在去年來廣州找工作的時候,因爲河南人的身份很費了些周折。她拜訪的兩家單位雖然都表示欣賞她的能力與才幹,仍然不敢輕易接收她。“其實我不怪他 們,如果是幾年前,我肯定很氣憤,但時間久了,知道自己的鄉親確實不給自己長面子,也就只能靠自己一點點地去證明。說不上恨自己是河南人,也有人不承認自 己是河南人,沒有意義,我覺得越這樣才越顯得河南人的厲害。”

會不會有人冒充過河南人幹過壞事?

劉蕾說:“這很有可能。因爲河南的口音很容易辨認也很容易模仿。像山東、山西,甚至蘇北、安徽等地都跟河南人的口音很接近。河南人的名聲已經臭了,多加幾個也沒人懷疑。”

劉威是深圳的生意人中堅決不與河南人打交道的衆人之一。“說妖魔化河南人,也先想想爲什麼被別人討厭。河南人的騙還不是高級的騙,有時候就是把我騙過 去請他吃一頓飯,這種低級的舉動純粹浪費時間。而且不是單個人,很多時候是整個村子在騙。惹不起我總躲得起吧?我遭遇的事我也有權將之告訴我的朋友,他們 會有自己的判斷力。”劉威表示在他的朋友圈子裏沒有河南人,對河南人,無論是高級白領還是打工一族,“我都避而遠之。”劉威認爲河南人的形象主要還是自 己造成的,“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歪,以前也說一些單個地方,溫州假鞋呀,但不會涉及到江蘇,還是河南整個省有問題我纔會說。即使是冒充,也是因爲有值得冒 充的前提。”

但周大新不這麼想河南人。河南不是一個出商人的地方,卻是一個出文人的地方,如今比較知名的有劉震雲、柳建偉、李佩甫、姚 雪垠、周大新。2001年,周大新發表長篇小說《21大廈》,他說這是一本向妖魔化河南人作抗爭的書。周大新說,在北京的很多河南人都感到有很大壓力,很 多河南人的孩子受欺負,要求改戶口。在《21大廈》中,周大新針對現在無事不談河南人笑話的現狀,借書中人的口說:“我一直想找到編這笑話的傢伙,在他的 睾丸下放一包炸藥,炸了他個壞蛋。”

媒體河南

王二是680萬出省在外的河南人中的一個,卻代表了9256萬人。實際上在河南人眼中,除了他自己,他誰也代表不了。周大新去北京多年,仍操着一口河南話,但對於大多數河南人而言,他已經是北京人了。

石破是河南鄭州人,是《南風窗》的記者。2001年5月,他的一篇《爲什麼偏偏是河南商人》的文章在《南風窗》上刊載以後,一石擊起千層浪。文中歷數的 種種事件及與相關問題的比較是對這些年河南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深刻剖析。在採訪的過程中,我遇到的唯一的風波來自於對從未出過河南的55歲的陳鵑 (化名)的採訪。當問及是否知道河南人在全國的形象時,她生氣地說:“河南人都是本份人,全讓你們這些做報紙、雜誌的給說壞了。”這話和王二的說法倒無二 樣。

石破對此的看法是:“河南人諱疾忌醫的毛病非常嚴重,生了病以後,他不想讓社會知道他有病,也假裝讓自己不知道。這種心理主要是因 爲中國文化整體上不寬容,正統文化對另類羣體太過苛刻。”但雖然如此,石破仍堅持有病就應該看病,哪怕看不了,也沒必要隱藏。“我自己是河南人,我一直生 活在河南,也很喜歡河南,這不等於身爲河南人就只能說河南人的好話。既然河南人的名聲不好,說明有土壤,有土壤就不能說是極個別現象。把責任推給少數出去 的人,無助於正視問題。”

在信息社會,大衆傳媒是個體獲得信息的重要來源。而人們的態度常常以所獲得的信息爲根據對目標對象作出判斷。 在反覆傳遞的過程中,人的意識被強化。而媒體之於河南,好比當年的兵家,是必爭之地。在大事面前,能充耳不聞嗎?從1999年至今,詐騙案、洛陽大火、鄭 百文事件、愛滋病村、原陽毒米、鄭州搶劫殺人案……一件件、一樁樁在媒體並不誇張的報道下,大衆對河南的印象成了諸多事件的疊加——河南,總出大案、要案 的河南。

不久前,在河南很有影響力的報紙《大河報》登載了一篇“趣聞”。說是開封某地居民將上海人騙至開封談生意,吃了一餐2000 元,對方要開發票,說沒有,最後開了一張花圈店的發票。上海人回去以後一查發現並沒有這家公司。其實這種被騙完全可以在事實發生前避免。劉威解釋道:“中 國不像西方有比較完善的市場運作模式,彼此大多講個“誠”字。再加上企業效益不好,一有人說要買貨,很容易放鬆警惕。”

這篇“趣聞”登 在河南省內的媒體上,標明詳細地爲開封,而在河南省外,以強調簡約、直白的寫作風格的媒體需要用最簡單的一句話表達出幾百字甚至上千字的信息,使用含蓋大 面積意義的字眼效果要明顯,所以纔會出現“河南商人”、“廣西貪官”、“山西煤礦”這樣大而全的字眼,並不只是河南纔有,不過是河南次數多、頻率勤,且情 節比較惡劣罷了。

在對河南問題的報道上,河南省內媒體的態度與省外截然相反。一年前,據說省內某媒體因爲轉載了新華社記者寫的一篇外商在鄭州遭遇不公的文章而使得從業人員從上到下都受到了某種程度的懲戒。

“河南人骨子裏非常保守,但是想致富的心氣非常足。大家不是不知道,那麼多人出去,當然知道關於河南人的各種段子,只是不想知道。”劉蕾說。石破對待這 個問題的看法是:“河南的新聞跟河南人一樣,在省內很壓抑,因爲在省內除非集體行騙,而且是騙外地人,彼此都認識,肯定不會。農民很要面子。爲什麼說河南 人名聲在外?因爲出來纔有機會,誰也不認識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