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人文素養>育兒經驗>

家長應該首先讓孩子做個“普通孩子”

育兒經驗 閱讀(2.73W)

我們院兒裏有一個六歲的女孩子,聰明又漂亮,有天她在樓下玩。我發現這個女孩的鞋帶鬆開了,怕她被絆倒,就提醒她:“快把鞋帶繫好。”她卻一臉無辜地看着我說:“我不會繫鞋帶。”我一時語塞,只好彎下腰,幫她把鞋帶繫好。

家長應該首先讓孩子做個“普通孩子”

其實,這種事不怪孩子,要怪家長。現在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溺愛、嬌慣孩子是非常自然,可以理解的。哪個父母親不想讓自己的寶貝生活得更舒服一點呢?可是不要忘了,你不能陪孩子一輩子。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就會失去辦事靠自己的意識。父母們就等於剝奪了孩子學習獨立的能力,將一個本應聰明的孩子變成了一個遲鈍、呆傻的孩子,將一個積極上進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懶惰消極的孩子。

我這樣說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不,我說的是事實。我來跟你分享我的體會。有很多朋友問我,你讓自己兒子一出生就上了早教班,不就是想培養他成神童嗎?我說,恰恰相反,我認爲早期教育的核心不是超前教育、拔苗助長,而是教育父母如何在嬰兒的敏感期或者說“機會之窗”出現時,更好地發展嬰幼兒相應的能力,讓他能夠變成一個有能力的人。兒子1歲時出去玩,在院子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吃小饅頭,他自己捏着吃,別的比他還大的小朋友卻等着爺爺奶奶喂到嘴裏;兒子現在1歲4個月,早晨我經常領着他的小手走到附近的早餐店買早點,而別的2歲多小朋友總是賴在媽媽身上讓媽媽抱着,即使媽媽已經抱了他一兩個小時,腰痠背痛了;兒子從1歲開始,晚上到了睡覺的時間就自己躺在牀上睡了,可還有很多小朋友要爸爸媽媽抱着顛着哄很久才睡,更有少數小朋友一到半夜就醒,要爸爸媽媽陪着玩;兒子現在喜歡自己拿勺子吃飯,喜歡把自己的東西給父母吃,雖然他經常把飯菜撒得到處是,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喜歡自己的兒子首先做一個普通的能照顧自己的人。

一般來說,嬰幼兒的好奇心使他喜歡自己做事,這是一種本能,也是父母發展他們這種能力的敏感期。他們從1~2歲時就會搶着要自己吃飯,可常常是飯菜撒了滿桌,就是放不進自己嘴裏。類似的情況還有,孩子要自己穿衣、穿鞋,幫忙疊衣物、收拾玩具等;由於寶寶年紀小,勞動能力有限,他們的一些舉動,在有些家長看來無異於幫倒忙。所以家長就喜歡自己包辦,把一切打理得乾淨利索。

可是孩子的敏感期一旦過去他就對這些事情不感興趣了,真的變成了一個好吃懶做的“小皇帝”了。

我的體會是,培養孩子要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吃奶的時候,練習自己抱着奶瓶;要某一個玩具的時候,不要遞到他手中,而是放在他可以夠得到的地方,讓他自己走過去或爬過去拿;餵飯的時候,大人和孩子各拿一個小勺子,讓孩子有練習自己吃飯的機會,“喂媽媽一口,寶寶自己吃一口”,幫他穿衣服的時候,讓他主動伸手配合,不光靠大人往身上套;喝完水,讓他自己把杯子放回到盤子裏去;吃完飯,幫助把自己的小碗、小盤送進廚房,一次拿不了,跑兩趟或三趟都可以。瞧,這些就是早期教育的內容,早期教育並不是逼着嬰幼兒背唐詩、數數字!而是讓孩子從細小處做起,成長爲一個獨立、自信、有責任感、樂於學習、善於與人相處的人。

有一點是媽媽們特別要注意的: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創造一個遊戲的環境,鼓勵、吸引孩子跟你一起“玩”做事的遊戲,千萬不要逼迫孩子或者講一些孩子根本聽不懂的“大道理”,以免產生厭煩、牴觸的心理。另外一點就是要持之以恆,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要怕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