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人文素養>育兒經驗>

現代家長七宗罪

育兒經驗 閱讀(1.67W)

現代家長七宗罪,在我國的教育體制裏,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一般來說都喜歡“聽話”的孩子,總覺得“聽話”的孩子更懂事,更省心,不會給他們的家庭教育或者學校教育帶來不便,所以,培養乖巧聽話的孩子成爲很多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首要選擇,現在分享現代家長七宗罪。

現代家長七宗罪1

1、“要聽話”用來扼殺孩子的自由

在我國的教育體制裏,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一般來說都喜歡“聽話”的孩子,總覺得“聽話”的孩子更懂事,更省心,不會給他們的家庭教育或者學校教育帶來不便。所以,培養乖巧聽話的孩子成爲很多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首要選擇。

孩子聽話懂事自然好,但是就怕這種“聽話”背後隱含着無奈。小編妹妹家的兩個孩子從小都異常懂事,小編家的女兒就不一樣,調皮搗蛋,古靈精怪,看起來就沒有那麼聽話。但是姑姑家的女兒很懂事,很內向,不怎麼說話。

對比兩個孩子,我總是拿姑姑家的女兒的懂事來教育孩子。

有一次在和妹妹的聊天中,妹妹說,我們做生意,沒有時間管她,她要是不聽話,她爸爸對她可真不客氣,直接開打,所以他們家的兩個孩子,不敢不聽話。

所以,“聽話”未必就好,小編最怕這種“聽話”不是孩子的“真性情”,而是孩子被迫無奈下的一種逃避或者選擇,是一種不得已爲之的“自我保護”。

聽話的孩子都有一個共性,比較安靜,雖然好管理,但是可能扼殺了孩子的自由天性。

2、“要孝順”用來扼殺孩子的獨立

孝順是中華文明流程下來的高貴品質,培養一個孝順的孩子可謂是每一個家長的心願,但是孝順不能讓孩子成爲父母的依附,孝順不是做任何事情都遵循父母的意願。

我們的很多家長總是喜歡把孩子的.一切行爲控制在手掌之中,這樣才安心,實際上,這就是利用孩子的“孝順”扼殺了孩子獨立的思想和行爲,扼殺了孩子的獨立性。

現代家長七宗罪
  

3、“就你跟大家不一樣”用來扼殺孩子的個性

中國的家長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和別人不一樣,而外國的家長總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和別人一樣。

首先在觀念上,我們的家庭教育或者我們的學校教育都是“去個性化”地,培養出來的孩子千篇一律,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這是非常危險額的。

而外國教育的核心就是“個性化”,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一樣”是孩子的天性,獨特性纔是孩子發展的競爭力,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善於發現和挖掘孩子的獨特性和天賦,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纔會更優秀。

4、“別整天琢磨那沒用的玩意兒”用來扼殺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更加重視知識學習,課本中的知識成爲孩子學習的載體,所以孩子從小到大接觸的基本上是課本,當孩子離開課本做其他事情的時候,在家長們的眼中,可能就是“不務正業”。

當這種“不務正業”常態化的時候,家長就會憤怒,“別整天琢磨那沒用的玩意兒”來搪塞孩子,其實孩子從好動、好奇到創造性是三部曲,這裏面蘊含着孩子豐富的想象力。但是,我們的很多家長可能在教育初期就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使得孩子缺乏活力,缺乏好奇心,導致創造力弱化。

5、“少管閒事”用來扼殺孩子的公德心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的父母也經常是自相矛盾,心情也是異常複雜的,家長們從小就教育孩子要成爲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公民意識和“公德心”。

但是,事實上出於對孩子的保護,我們家長從小就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搭理陌生人”“沒事不要多管閒事”。

小編作爲一名父親,和大多數父母一樣,出於對孩子的保護,這些話,我也不止一次說過,但是,我也不止一次地反思過,我用“少管閒事”扼殺孩子的“公德心”,變相讓孩子成爲了“情感冷漠”的人。

6、“養你這孩子有什麼用”用來扼殺孩子的自尊

“養你這孩子有什麼用”這是很多家長對自己無能的一種憤怒表達,當孩子做的事情與家長背道而馳;當父母對孩子異常失望時;當父母教育孩子,孩子反抗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最常聽到父母說的一句話就是“養你這孩子有什麼用”。

言外之意,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不知道父母的用心良苦。實際上,這樣的話是非常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的,但是,很遺憾的是我們的很多家長在不斷重複着這樣的悲劇。

7、“不許你跟他/她在一起”用來扼殺孩子的友誼

青春期孩子之間的交往,我們的家長是異常敏感的,即使是新時代,很多現代家長最擔心的依然是孩子談戀愛而耽誤學業的問題,特別是有女兒的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男生混在一起。

所以,“不許你跟他/她在一起”成爲很多家長管理孩子情感時最常用的一句話。

其實,中學生戀愛早戀有之,但是並不普遍,作爲家長我們不必過於敏感,不能用這樣一刀切的話語來扼殺異性孩子之間的友誼。

現代家長七宗罪2

第一,要放權授能而不是微觀管理。

在企事業單位,大家可能都知道經理人對於員工的管理,有一種叫授能(empowerment), 是給員工自主權,讓他們自行決定工作方式,承擔相應風險,此間除了完成工作之外,員工能力、積極性得到提升。另外一種管理,是微觀管理, 抓西瓜也抓芝麻,事必躬親,員工得不到合理訓練,能力不升反降。管理者本人也累。這種領導是無能的領導。

家庭也是社會組織,運作上不無類似。大事小事事必躬親的家長,是無能的家長。

第二,適度“放養”,教會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說話,而不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1981年,一個名叫亞當的小孩被人綁架後殺害,其故事被拍成了收視率極高的電影。亞當的父親沃爾什(John Walsh)遊說國會成立全國丟失和受虐兒童中心。媒體的渲染,使得國民對於陌生人害怕到了極點。“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成了幾乎所有家庭對孩子的警告。

被過度保護起來的孩子,沒有了磕碰和衝擊。家長充當了孩子和世界間的緩衝帶。問題是孩子成年後會接觸一個又一個陌生人,不是所有陌生人都是危險的。有危險的陌生人,不與其說話不一定就能解除危險,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應對。

作者還表示,有時候親人和熟人更危險。有數據顯示,死在親屬手裏的孩子,是死在陌生人手裏的'孩子的20倍。 出於對孩子過度保護的反感,美國有家長開始 “放養兒童”(free-range kids)運動,鼓勵在適當教育之後,讓孩子獨立上學,在小區玩耍,把失去的童年搶回來。

目前這做法是例外而非常規的。常規的情況是美國文化也對兒童過度保護,甚至爲此侵犯私人空間。有的家長因把孩子放在操場讓其自己玩耍而被逮捕。

現代家長七宗罪 第2張
  

第三,學會延遲滿足,讓孩子吃苦吃虧。

斯波克博士關於養育的理論,在美國流毒久遠。斯波克博士強調要給孩子瞬間滿足,不能刺激他們的心靈。 父母都把孩子當成了紙糊的、泥捏的,受不起一點打擊。爲了鼓勵、誇獎他們,不惜代價讓他們瞬間滿足。

於是美國有了“人人拿獎盃的一代”。女童子軍賣餅乾的是父母,而女孩拿榮譽徽章。就連西點軍校的遠征,有的父母也要陪孩子一起去走,無形中奪走了孩子獨立完成任務的成就和光榮。得讓孩子吃點苦,吃點虧,這樣他們會成長得更皮實些。

第四,不要參與恐怖的“升學軍備競賽”。

父母爲了孩子成功,每一步都跟着扶持:幫孩子選課,選容易得A的課程,幫孩子做作業,寫文章等。中國這方面更爲明顯,不要說上大學了,就是找幼兒園,小升中的過程,都是家長在血戰。其實正規教育沒有這麼重要,本書說的原生家庭中的家教(parenting)對人的成長更爲重要。

第五,讓孩子根據不同年齡的能力,學着做家務。

由於過度強調孩子的學習,強調培養孩子的自信,一些日常、瑣碎的事情,比如家務,都是家長代勞。孩子日後進入社會,毫無準備。不會做這些都還算是小事,關鍵是孩子沒有在父母還在身邊的時候,學着安全、高效地做事。

比如小時候他們從來不用錐子釘子,不去換燈泡,哪一天一個人住外面,需要一個人做這些事了,被割傷被電擊,那才真的危險。應該在父母還在身邊的時候,趕緊有時捎帶着他們一起做。

另外,不要以爲學外語這些東西才需要趁早。勞作的習慣也是需要趁早訓練的。勞動給人帶來快樂,完成任務且能幫助他人,也會帶來榮譽、自豪和團隊歸屬感。有家教的人家,無論中外,都會蓄意在這方面訓練。曾國藩家族,強調晨起即掃。基督教則把懶惰(sloth)視爲大罪之一。那些什麼都不讓孩子做的家長,是孩子成長的禍害。

第六,讓小孩漸漸自己拿主意,自己解決問題。

作者鼓勵家長訓練小孩在做事、辦事上,逐漸獨立自主。同時她也希望家長讓小孩自己思考,不要過早給答案,學一點“蘇格拉底式詢問”和批判性思維方法。比如把小孩時候的“爲什麼”習慣給學過來。解決問題也是這樣,比如上國小的小孩回家忘了帶書包,書中有這麼兩段對話:

媽媽(或者爸爸)甲:

媽媽:今天上學這麼樣?

孩子:還好,可是我把書包忘到學校了。

媽媽:太糟糕了,我開車帶你回去拿。

媽媽乙:

媽媽:今天上學這麼樣?

孩子:還好,可是我把書包忘到學校了。

媽媽:太糟糕了。

孩子:我怎麼辦?

媽媽:我也不知道。你覺得該怎麼辦呢?

孩子:我不知道,你能不能開車帶我回學校去拿?

媽媽:對不起,不行 —— 我下午還有別的事。你覺得可以怎麼解決呢?

孩子:我可以打電話問同學,問作業是什麼?

媽媽:可以啊。

孩子:可是我需要的東西可能在書包裏。

媽媽:嗯,也是。

孩子:或許我可以發郵件給老師,告訴她我忘了,問她怎麼說。

媽媽:這兩個想法都不錯。

我就這兩個問題在網上提問,看讀者會選哪一個。很多讀者都選第二種,後者鼓勵小孩想辦法解決問題,另外養成不依賴家長給自己收拾的好習慣。而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做第一種,這樣更簡便。

第七,多聽專家的,而不是周圍婆婆媽媽的。

書中還提出了很多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比如和有類似想法的家長形成一個社區;和配偶達成共識,否則一個搭臺一個拆臺,所有努力都是白費。

另外作者建議大家去關注一些相關專家,比如邁克爾·蘭扎(Mike Lanza)可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傑西卡·萊西(Jessica Lahey)可以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麥德林·列文(MadelineLevine)幫你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丹尼爾·平克(Daniel Pink)可教你如何增加孩子的內驅力。克莉絲汀·卡特(Christine Carter)會教你如何幫助孩子快樂成長。布熱娜·布朗(Brene Brown)可以教你如何提高孩子情商。

建議大家不要看微信上水平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的文章,確認自己的偏見,而自己不去成長。一些作者爲了尋求更多關注,有強烈的媚俗傾向, 對大衆投其所好。其言論並無營養。多去看看真正的專家學者怎麼說,可以改變我們的很多錯誤觀念,而這也是通往正確行動的必要前提。

人類總要經歷些風吹日曬,否則無法應對日後更大的風浪。聽我們學校負責新生工作的同事介紹,現在“直升飛機父母”的說法都過時了。父母中新的品種叫“無人機父母”(drone parenting)。他們平時看不到,卻通過短信、微信,隱形地在遙控。一旦孩子有丁點問題,他們立刻抵達現場,“危難之處顯身手”。

還有一個新說法,叫“割草機父母”(lawnmower parenting), 說這種父母,在孩子前面給孩子清道,什麼雜草和石子都不留下,讓孩子的路平平坦坦。魯迅曾稱:“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孩的路,都是家長給鋪好了,試問在這個創新和創業精神比什麼都重要的年代,他們怎麼還能另闢蹊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