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人文素養>育兒經驗>

多動症是家長們最容易給孩子貼的標籤

育兒經驗 閱讀(7.18K)

如果孩子的某些行爲令人費解,父母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問題行爲不等於問題孩子。耐心觀察一下你的孩子到底有多不一樣,用心體會一下自己的焦慮到底有多大。

多動症是家長們最容易給孩子貼的標籤

1歲半的堯堯聽故事會的時候總是爬來爬去,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坐得住,爸爸擔心孩子是不是多動症。

2歲多的靈靈,還不會說話,在遊樂場,不是自個兒玩,就是呆呆地看別的小朋友玩,從來不跟別人玩。媽媽擔心孩子是不是自閉症。

多動症和自閉症這兩張特別嚴重的標籤,卻成了當今爸爸媽媽常用的標籤,可見父母的焦慮有多嚴重。如果我們把一羣好動的寶寶召集起來聽故事會,也許堯堯爸爸就不擔心了,如果我們讓一羣兩歲還不會說話的寶寶呆在一起玩,也許靈靈媽媽就不焦慮了。

父母總是會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較,別人會的自己孩子不會,就會擔心孩子是不是有問題,找不出問題的原因,就歸咎於多動症和自閉症,好像給自己的焦慮找到了最好的理由。

貼上標籤,緩解焦慮

就拿堯堯來說,1歲半的孩子坐不住滿地爬,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其他孩子被老師的故事吸引,堯堯的注意力可能在周圍新奇的事物上,也可能專注於感受快速爬行的樂趣,甚至不排除一種可能性,肢體的節奏性運動正是他集中注意力的方式(這是一種天生的學習模式,不是病症)。觀察孩子的注意力在哪裏,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解除父母自身的焦慮。

同樣的,2歲不能開口說話的孩子,絕不只有靈靈一個。不開口說話的原因太多了,除了極少部分是先天生理上的問題,大部分的原因出在媽媽或者主要養育人身上。

孩子學說話從模仿開始,有的大人說話節奏太快、口齒不清,孩子因爲難模仿而不開口;有的家庭成員多、語種複雜,也給孩子模仿說話造成難度;教養方式上的問題就更多了,比如孩子指着東西咿咿呀呀,大人就心領神會地提供服務,孩子當然就不需要學說話了;有的孩子一歲不到,大人就教寶寶走路,沒有經過大量爬行,大腦語言中樞缺乏足夠的刺激,也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此外,當孩子不像其他2歲孩子那樣能說會道的時候,父母的焦慮恰恰成爲孩子金口難開的主要原因。

孩子身上的問題有其發生的原因,父母需要努力找到行爲背後的原因,不要給孩子貼上問題標籤。問題行爲不等於問題孩子。

放下焦慮,多些接納

6歲的毛毛性格開朗,活潑好動,可是媽媽很煩惱,因爲老師說毛毛上課總是動來動去,坐不住,班級裏再頑皮的男孩子都比她坐得住。老師建議媽媽帶她去醫院檢查是否有多動症,不然上國小就麻煩了。

媽媽滿腹狐疑地帶孩子去醫院,醫生的診斷也模棱兩可,讓孩子先服兩週的藥,看狀況會不會有所改善。媽媽看着孩子整天無憂無慮樂呵呵,怎麼也不像是有什麼病,不忍心給她吃藥。

爲了鍛鍊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能坐得住,媽媽給孩子報了個繪畫班,機構的老師發現這個熱情友善的孩子的確非常好動,無論站還是坐,她總會不停地動來動去,感覺好像在尋找某種節奏。於是就向媽媽推薦了一些節奏感非常強的音樂給孩子聽,建議媽媽讓孩子多參加節奏感強的運動,比如跳繩、打籃球、踢踏舞等等。即便是孩子畫畫看書的時候,也可以放着她喜歡的音樂。

不久,在一堂關於調色的繪畫課上,當孩子們投入創作的時候,老師悄悄地打開音響,很輕很輕地播放着一首輕快的背景音樂,只見毛毛一會兒騎坐在椅子上,一會兒蹲坐着,一邊跟隨音樂擺動着身體,一邊忘我地調色。她的身體的確動來動去沒停過,可是她的狀態卻是高度專注。

不知不覺三個小時過去了,其他孩子早已下課走了,她還在陶醉地畫着,全然忘我。早就來接毛毛的媽媽等得滿心歡喜,忘記午飯沒吃,肚子已經餓癟了。毛毛就是那種需要通過肢體的節奏性運動來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多動症藥物也許能讓她保持安靜坐得住,但卻剝奪了她生命中本該綻放的美好!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如果孩子的某些行爲令人費解,父母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問題行爲不等於問題孩子。耐心觀察一下你的孩子到底有多不一樣,用心體會一下自己的焦慮到底有多大。試着放下焦慮,找找問題行爲背後的原因,少一些評判,多一些接納,你一定能看見孩子身上與衆不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