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人文素養>美文閱讀>

幼兒園幼兒常規教育隨筆

美文閱讀 閱讀(2.78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隨筆嗎?隨筆是過去社會較爲流行的一種文體,語言靈動,婉而多諷。什麼樣的隨筆堪稱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幼兒常規教育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幼兒常規教育隨筆

幼兒園幼兒常規教育隨筆1

每個幼兒園都有那麼幾個特別調皮的孩子,他們總讓老師們頭疼不已。前些天,在園裏看到老師正在批評那幾個調皮的孩子,不由得想到,我們作爲一名幼兒園老師,每天面對三四十個孩子,上半天課下來,再遇上幾個調皮搗蛋的孩子,難免會生氣、會動怒,經常口乾舌燥。老師的嘴巴一停下,他們就不約而同的吵起來了,很難安靜下來。他們不是與老師過不去,而是因爲孩子的年齡特點,身心特點,自制力差,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爲和言語。而且現在的教育,安全放在第一位,就像一條高壓線,誰也碰不得,特別幼兒園孩子年齡小,更易發生意外。因此我們更要小心謹慎,不能有半點馬虎。

很多人都覺得當一名幼兒教師是很輕鬆、很快樂的事情,不過,其實在教學活動中,既有快樂,又有很多的無奈。但我要說的是,既然我們選擇了幼師這個職業,我們就要調整心態做一個快樂的、稱職的、孩子喜歡的幼兒園老師。

沒錯,同樣是幼兒老師,有的就每天都是笑呵呵的,有的卻整天愁眉苦臉,怒目而視,但這都是取決於心態的。作爲一名幼兒園教師,如果有足夠的愛心,就能做到熱愛孩子,熱愛生活,熱愛工作。我們不妨以輕鬆的態度對待工作,用自己喜歡的教學風格進行教學,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去研究,寫真實情感的教育隨筆,享受孩子的純真,享受家長的信任,享受領導的期望,在忙碌的工作中體驗快樂。

我常常想,有的時候,向孩子一樣,保持一份好奇心,對什麼事情都有一份探索精神,這會促使我們更主動、自覺地吸收新信息;會使學習成爲源自內心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的強求;會使我們保持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主動適應環境,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尋求新的發展;會使我們越發接近孩子的心靈,在工作中不斷煥發新的動力,永遠擁有一顆年輕的心,給自己的心靈留一片空間。

幼兒園幼兒常規教育隨筆2

常規是就是指日常的規則。幼兒園班級常規是指幼兒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的安排順序以及要求孩子在各個環節中必須遵守的行爲準則,是教師爲了管理好一個班級而制定的需要幼兒遵守的一些規則。我覺得它同樣也是種習慣,就是在特定的時間段做特定的事,比較有秩序、科學地進行。一個班有了常規的建立,對小朋友來說也是種安全感,對老師而言,一切活動能較好地連接進行。可是如何建立合理、科學的常規?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至今我帶新小班才2個月左右。覺得對於新小班而言,常規的建立尤爲重要。據網上查析,可以用遊戲法、情境式法、正面引導法、說理法等各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來幫助教師更好地建立,幼兒也能更好地接受。例:早上來園活動時,幼兒與教師主動的打招呼、問好,與父母開心的說再見。之後可以投入到早上晨間活動環節,一般是自己玩積木。之後,天氣好的時候,要帶幼兒進行早操活動。若天氣不好,有時我們就是讓小朋友玩到吃點心時間,省略了早操環節。

可是現在想想,爲什麼下雨天不能在教室裏做操呢?幼兒園同樣也可以放早操樂曲或者教室自己放,就讓幼兒的思維形成定式,只要在幼兒園,不管天氣如何,都是要做操鍛鍊的。同樣在吃點心的時間,老師會說:小朋友請用。小朋友會說:謝謝老師,大家請用。我覺得這是個比較好吃餐前的小規定。即形成所有幼兒的統一性,也同時培養幼兒禮貌迴應,共同分享的好習慣。還有在集體教學活動前等讓小朋友安靜的小口號,“一、二、三,靜下來”等或者用童真、童趣的手指遊戲靜下來或其他比喻式的小方法,同要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有的時候一種常規的建立就一定要統一,不要隨意改動,這樣的常規纔是能起到作用的。其實還有許多的常規可以在適當的時間段出現,用小朋友喜歡、且樂於接受的方式進行,這纔是最重要的。

幼兒園幼兒常規教育隨筆3

一、與家長溝通,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

我班幼兒獨立性較差,依賴性強,多數幼兒在家是成人餵食的,更由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後,由於生活衛生習慣的變化,口味的變化,環境的變化,由在家的幾個大人圍着轉到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進餐問題。開學後,我們發現幼兒偏食、挑食的現象較嚴重。但幼兒飲食習慣的可塑性較強,就有意識地進行了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及時地糾正他們的不良飲食習慣,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自覺、良好的進餐習慣。

不少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開發、吃得“好”,卻輕行爲習慣培養的現象,許多幼兒形成吃飯挑剔、挑食、偏食、邊吃邊玩等不良飲食習慣,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體營養比例失調,引起各種營養不良症狀,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們利用家長會和家長開放日、平時的家園通訊欄和網上的宣傳,鼓勵家長配合幼兒園平衡膳食,向家長做好宣傳教育,只有合理的營養才能確保幼兒的健康成長。

二、通過遊戲兒歌等的方法培養幼兒良好的'洗手習慣。

我們通過兒歌如“小手真有用”、“小手洗一洗”

讓幼兒瞭解小手的作用,學會洗手的方法。手接觸外界物體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別是孩子,由於好動更易將不潔東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飯前不洗手,就會將手上的細菌吃進體內而生病。

因此,洗手對保持皮膚清潔,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十分重要。通過小競賽,讓幼兒掌握洗手的順序(挽袖、打溼、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淨,甩手上的水),剛開始學時,一不注意,孩子們的袖子就弄溼了,藉此機會,我就給孩子們做示範——挽袖,並一邊洗手一邊教幼兒說:“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頭洗仔細,小手腕別忘記。”這樣,孩子們把洗手當作遊戲,使幼兒養成食前洗手的好習慣。

三、在日常生活中糾正幼兒的偏食、剩飯情況。

1、 及時調查、瞭解幼兒的偏食情況在瞭解中,我發現幼兒的偏食習慣形成原因有以下幾種:家長從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種食物;身體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習慣;情緒不穩定等。

2、 因人而異,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樣示範法。根據小班幼兒“喜模仿”“愛表揚”的特點,我就利用集體氛圍的渲染,用情緒感染他們,爲他們樹立榜樣。告訴他們老師最愛吃了,不知道哪些小朋友跟老師一樣愛吃,並及時表楊,爲他們樹立榜樣,幼兒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爭先恐後地大口大口吃起來。

(2)“打預防針”的方法。

我班有些幼兒對某種食物高興時能吃一些,不高興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對待這類幼兒,我採用“打預防針”的方法。在飯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靜的遊戲,然後讓孩子猜猜今天吃什麼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語說了許多,最後我告訴他們今天吃的是一種營養特別豐富的菜,多吃它會長高,長聰明,看誰吃得又多又香。這樣,孩子們的情緒被調動,相互比着吃,往往會吃得很香。

(3)逐漸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兒從小就不吃某種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過來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現實的。對這類幼兒我採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如我班有些小朋友不吃綠色蔬菜,開始她一看到綠色的蔬菜就搖頭,現在能稍微吃點了。

(4)物質鼓勵法。對偏食、剩飯的幼兒我那怕是一點點進步,我都給予鼓勵,發給孩子一朵小紅花,小貼畫、小卡片等,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促使幼兒改正偏食和剩飯的不良習慣。

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我班偏食和剩飯的不良習慣得到了有效改善。

幼兒園幼兒常規教育隨筆4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我覺得不但要有愛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童心。

每個孩子都愛看動畫片,最近孩子們議論最多的是《喜羊羊和灰太狼》,一議論起來,一個個可來勁了,有時正因一個細節把小臉都爭紅了,我也愛看動畫片,象《貓和老鼠》,《金剛葫蘆娃》等,我都看了不止一遍,動畫片我每一天不誤。

一天範晨陽,劉文睿等一些小兄弟姐妹正在議論“喜羊羊和灰太狼”,我走進去和他們一齊議論起來,開始他們一愣,一個個驚慌失措的看着我,隨後便興奮地同我一齊討論起來。看着他們一張張可愛的小臉我可高興了,正所以時我明白,我和孩子們已經沒有了距離。一次範晨陽的母親對我說:“咱們範晨陽回家很高興地說‘咱們教師也鍾愛看喜羊羊和灰太狼,我很鍾愛咱們教師’。”

是的,我明白我與孩子之間沒有距離,是正因我有一顆童心,童心是與幼兒溝通的橋樑。從那以後,我和孩子們的距離更近了,心貼的更緊了,讓咱們所有的幼兒教師都架起與孩子之間的那座童心橋吧!

幼兒園幼兒常規教育隨筆5

小班幼兒常常信步遊走,他們即使排隊也總將隊伍走得稀稀拉拉,有很多老師爲了儘快將隊伍走成型,就讓幼兒一個拉着一個排隊走,所有幼兒拉着前面幼兒的衣服走,可是我看來這種做法弊端很多。

首先,剛入園的幼兒同伴間互不熟悉,還不善於相互交往,許多幼兒不願意讓別人拉自己的衣服。被拉衣服的幼兒常常感到不舒服,於是就會發生推拉、扯打、哭鬧的現象。

其次,幼兒用手拉着前面幼兒的衣服,不利於自身平衡,同時由於是相互拉扯着,幼兒還要顧及整個隊伍的平衡(這對於他們是很難的),一人走快一步,勢必引起整個隊伍的騷動,還往往出現一人摔跤,多人跌倒的情況。

再次,如此訓練,幼兒只能邁着機械的步伐盲目跟從,束縛了幼兒的手腳,幼兒毫無自主,不利於幼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培養。

建議:教師再引導幼兒練習一個跟着一個走時,不妨先開展小組練習,然後再進行全班練習。爲了幫助幼兒能整齊地排隊走,教師可要求幼兒先在窄窄的走廊裏或沿着地上畫好的標記走,然後再到廣闊或複雜的地帶(如樓梯)練習,採取這種由易到難的 練習方法有利於提高幼兒排隊走的整齊度。

幼兒園幼兒常規教育隨筆6

一次剛下課,孩子們都在喝水入廁。我收拾好教具,正想去倒杯水喝,只聽到“乒乒乓乓”一陣響,緊接着傳來孩子跌倒後的哭聲。我回頭一看,原來是樂樂被椅子絆倒了,她的膝蓋被磕了一條紅紅的印子,正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呢。我連忙跑過去,扶起她:“你太着急了吧,痛嗎?”她眼淚汪汪地看看四周,說:“椅子……孟博的椅子沒推好!”我一看,果然,孟博的那把小椅子就橫在一旁,擋住了本來就不寬敞的過道。

我們每天在活動前、課間時讓幼兒把自己的椅子塞進桌子底下。經過一次次的提醒、練習,大部分孩子們都能夠自覺地放還椅子。這樣,活動空間增大了,又很整齊。可是過了一段時間,當我們認爲孩子們做的還不錯,不用老提醒了的時候,就總有一些性子急、忘性大的孩子一聽說下課了,或是要外出活動就忘記了推椅子。於是,在樂樂摔倒了以後,我再一次向孩子們強調推椅子的重要性,並告訴大家,以後看到哪一個小朋友沒有推椅子就告訴老師,想以此來監督那些不推椅子的孩子。

沒想到這個要求一提出來以後,班上的告狀聲此起彼伏,每節課下課後都能聽見小朋友來告狀:“老師,××又沒有推椅子!”這下,既沒有起到幫助的作用,反而讓孩子們學會了告狀!

我 細細的想了想,幼兒園裏經常會出現類似情況,每每抓常規,一段時間裏孩子會很守規則地堅持下來。但就在你想鬆口氣,把注意力轉向別的事情時,孩子們很快會重蹈覆轍,剛剛培養起來的好習慣就蕩然無存了,看來“常規常抓不懈”這句話不無道理。孩子們之間的監督,也並不是要讓他們去捉別人的“小辮子”,而是想讓孩子們能有一個相互監督的過程。

於是,我又告訴孩子們:“當看到你的同伴沒有推椅子的時候,請你悄悄地提醒他、幫助他,咱們還要比一比,看看是哪一組的小朋友小椅子推得最整齊。”這樣一來,班上的告狀聲沒了,倒是經常有孩子來我這裏邀功:“李老師,亮亮忘了推椅子,是我提醒他的!”每每聽到這些話,我都會摸摸孩子的頭,給與讚揚及鼓勵。慢慢的,班上的小椅子推得越來越整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