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人文素養>心理健康>

資訊時代的心理健康殺手:資訊焦慮綜合症

心理健康 閱讀(2.83W)

心理醫生在門診中經常會發現一些25歲到40歲的擁有高學歷、置身高新技術行業的白領人士,尤其是那些常與高流量資訊打交道的正常成年人會突發一種奇怪的疾病:沒有任何病理變化,也沒有任何器質性改變,發病間隔、起病時間都不一定,但他們會突然出現噁心、嘔吐、焦躁、神經衰弱、精神疲憊等症狀,女性還會併發停經、閉經和痛經等婦科疾病。心理專家們認定這是一種身心障礙,可以暫時稱之為“資訊焦慮綜合症”。但因其不能獨立為疾病病種,所以心理醫生對這種情況的書面描述是:資訊過度吸納引致的紊亂體徵。

資訊時代的心理健康殺手:資訊焦慮綜合症

最早對這個紊亂體徵提出概念的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部的孫彼得教授。孫教授發現,在資訊爆炸時代,人們對資訊的吸收是成平方數增長的,但人類的思維模式還沒有很好地調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資訊的階段,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非常接近精神病學中的焦慮症狀,孫教授戲稱之為資訊焦慮綜合症,有的新聞媒體也寫作知識焦慮綜合症。

顧名思義,資訊焦慮綜合症就是由於過量的、沒有選擇的、不經訓練地吸收完全沒有系統意義的多方資訊引起的焦慮症狀。過量吸收資訊,並非是一個主動意識,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個被動的行為。從日常生活上看,每天連續看電視、聽廣播的人和每天都泡在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的人都很容易引發焦慮。從職業來講,記者、編輯、廣告員、資訊員、網站管理員、情報人員、監聽人員、間諜、聲納員等都是該綜合症的高發人群。

醫學研究機構教授劉吉吉認為,社會資訊化和資訊的幾何衝撞必定會對人心理和身體產生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由於過量吸收各種資訊,造成思緒紊亂,判斷力下降,嚴重的還會導致高血壓、心律不齊、緊張性休克、失眠、逆行性興奮、厭食等軀體症狀。典型例子就是一些過度上網的青少年

第二,一些弱勢群體由於收集處理資訊能力差,不會使用包括網路技術在內的新資訊渠道,造成無法與其他人共享資訊和先進知識。這些資訊落差、資訊不對稱都沒有體現社會的公平性,出現了資訊和知識流向的兩個極端。而資訊和知識又是創造財富的源泉,知識阻斷必然導致貧富分化問題,從而危害各地區共同繁榮的前景。日益擴大的“數字鴻溝”正在加劇人類在資訊時代新的貧富差距。

第三,由於資訊化時代知識更新過快,人們不得不拼命學習新的知識。有些人會因擔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最後出現惶恐不安、失眠健忘、食慾不振、心悸氣短等症狀,甚至會產生厭學厭世情緒,這說明一部分人對資訊產生了恐懼。

那麼,有沒有避免和減少資訊焦慮綜合症危害的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劉吉吉教授指出,在資訊焦慮綜合症發病初期是完全可以治癒的,也不用擔心它會快速轉發為精神疾病。

現在的關鍵是,需要全社會都來認識到資訊焦慮綜合症的危害,最大限度地減少它對人類的傷害。雖說資訊焦慮綜合症在初始期可以通過心理手段或強制手段進行治療,可一旦當它發展到精神上的障礙,那時通過自己心理調節或求助於心理醫生已沒有多大意義,恐怕要經過更嚴酷艱難的治療才可能挽救患病者。

假如您認為自己已經出現資訊焦慮綜合症的初始症狀,劉吉吉教授建議您除了遵照醫囑吃一些藥物外,還應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工作、生活有規律,比如每天限制接觸媒體的時間及數量,每天保證9小時睡眠時間,要大量飲用冰糖水,晚上堅持鍛鍊15分鐘,減少娛樂,嚴禁飲酒。當然,嚴重者應立即諮詢心理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