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人文素養>育兒經驗>

媽媽當心五種牢騷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育兒經驗 閲讀(2.42W)

很多家長以為,孩子還小,要教要説理,要擺的架子。其實,這種想法並不可取。也許,媽媽隨口的一句話,例如,“隔壁家的小強就比你乖多了”,就很有可能傷害到寶寶脆弱的自尊心,這樣長期下去,最有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會感覺爸爸媽媽不再愛他,要求進步的動力也越來越小了。

媽媽當心五種牢騷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不分青紅皂白的責怪

1、不問青紅皂白就責怪

很多家長往往會認為寶寶年紀還小,還不懂得什麼是自尊心。其實,3—6歲正是孩子自尊心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的他們,對於外界評價極其敏感。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稍不注意就會挫傷到寶寶的弱小心靈。如果寶寶作業沒有完成,或者被老師批評了,加入家長不問青紅皂白和事情緣由,就開始責怪寶寶。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壓抑,不僅會對寶寶以後的身心發展會帶來不良影響,還很有可能讓寶寶失去正確的是非觀。

媽媽們在日常生活總,應該小心注意自身的情緒變化,尤其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要避免寶寶認為自己是爸爸媽媽的“出氣筒”。

同時,家長還需要細心留意寶寶是否建立了初步的自尊心?這時候媽媽應注意保護和和給予寶寶正確的引導。即便是寶寶做錯了事,也不需要急着去責怪他。家長應該先冷靜下來,弄清楚事情的動機和緣由,幫助寶寶找出犯錯的原因,再進行一個正確的引導,要讓寶寶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也是能夠傾訴的好朋友。讓寶寶在一個有愛的環境裏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2、懲罰不適當

提及“懲罰”二字,傳統教育一般認為是“不打不成材”。那麼,對於年幼的寶寶而言,他們做錯了事,該不該以打罵來懲罰呢?狠狠的教育一番是否就能讓寶寶知道錯誤了呢?

事實並非如此,很多寶寶在受到懲罰後,並不知道自己受懲罰的原因和理由。這樣既不能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不能幫助寶寶改正自己的缺點。或者寶寶為了怕更多的懲罰,只好在表面接受你的教育,但內心卻不真正接受。這樣長期下去,不僅會讓寶寶產生一種逆反心理,甚至有可能給寶寶錯誤的引導,成為寶寶的模仿對象:讓寶寶以為做錯了事,就要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解決。

在實際操作中,媽媽們實行“懲罰”的時候需要掌握好度。建議媽媽們可以想一些比較有趣的懲罰小辦法。比如,簡單的角色扮演。讓寶寶親自體驗自己哪裏犯錯了。或者跟寶寶來個約法、規定之類的軟懲罰,讓寶寶可以開心的接受懲罰時,也能反思到自己哪裏是錯誤的。

隨意嚇唬孩子

3、隨意嚇唬寶寶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也聽過媽媽們説的“謊話”。很多家長們會説:“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再不睡覺就叫妖怪抓走你”之類的謊話。其實這樣的隨意嚇唬是不利於寶寶的成長的。一位早期教育專家這樣説:“不要讓孩子的心靈裝進恐懼、憂慮、悲傷、憎恨、憤怒和不滿,這些情緒和情感不利於孩子的神經,影響身體健康。”長期在這種氛圍環境成長,會讓寶寶的性格變得膽怯,自卑,使他喪失信心。

在這裏建議,對待寶寶還是要細心的呵護,指引他應該怎樣去克服困難,而不是隨意嚇唬寶寶。很多媽媽對寶寶成長中的獨立入睡比較頭疼。寶寶往往習慣了與父母同間卧室入睡,突然面對要自己一個人入睡,寶寶會顯得非常緊張與恐懼。這時的媽媽如果再嚇唬寶寶,只會讓寶寶更害怕,即便是真的把寶寶哄睡了,也只能是暫時性的。

對於孩子而言,他們更需要的是正面的引導。媽媽可以細心觀察寶寶,瞭解他真正恐懼的是什麼,然後通過講故事或者做遊戲等方法,讓寶寶逐漸過渡,消除他的恐懼感和緊張情緒,從而習慣自己一個人睡覺。

4、對孩子要求過高

時下,社會競爭越發激烈,很多年輕媽媽抱着“望子成龍”的心態,認為自己的寶寶不能輸在起跑點上,更有不少家長希望把寶寶從小就培養成為人們口中的“小神童”。於是,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參加鋪天蓋地的興趣愛好班,以便寶寶能夠全能發展;一旦寶寶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媽媽們就迫不及待的想讓寶寶獲取更高的界別或者更多的獎項。

專家認為:“當父母按照自己的期望,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時,孩子的生活就更多地被父母的期望佔據了。當他想到別的孩子都可以快樂地玩耍的時候,他就會因為自己的處境而變得悲觀起來。如果孩子總是處於這種生活環境中,他就會感覺生活很壓抑,更不會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了。”

對孩子要求過高

強迫寶寶達到大人們制定的一個標準,會讓寶寶覺得,如果沒有達到要求,自己就會有負罪感和內疚感。媽媽們不妨多多瞭解一下寶寶自己的興趣,讓寶寶能夠較多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同時,要善於多多鼓勵寶寶,哪怕孩子只取得了小小的進步,媽媽也要誇獎他,讓寶寶更加自信。同時,營造一個輕鬆的環境。讓寶寶覺得學習是愉快的,也可以更好地培養他的學習興趣。

5、與別家孩子進行盲目攀比

對於“望子成龍”的媽媽們來説,為了讓自己家孩子獲得進步,往往愛拿別家的孩子優點來進行比較。不少媽媽都會説“你看下隔壁鄰居家的孩子比你乖巧多了”、“看看你的同學比你進步打多了”之類的比較語言。

適當的攀比的確可以激發孩子的競爭心。但盲目的去做攀比,拿孩子的短處與別家孩子的長處比較,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從而變得自卑和充滿挫敗感。年幼的孩子甚至會因為父母不恰當的攀比而失去安全感,害怕自己不如人會被大人拋棄

對於媽媽們來説,保持平常心去看待孩子的不足之處極其重要。要明白這只是暫時的,平時生活中應當儘量給予鼓勵和支持。例如,孩子會玩某個較難的遊戲了,考試成績有了進步,這些都是誇獎孩子的好理由。

每個孩子的性格和特點都是不同的,父母應當在接受與承認孩子差異的同時,幫助孩子學會取長補短。不同的孩子優勢和天賦都不同,與其盲目的與別家孩子比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不如讓孩子去自由發揮自己的長處,保持原有的那份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