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休閒娛樂>影視>

中國電影怎麼了:“走出去”只是個遙遠的夢

影視 閱讀(6.14K)

中國的電影到今天爲止,能在國際影壇上綻放光芒的屈指可數。小遍印象最深的是兩部電影:《霸王別姬》和《臥虎藏龍》。一部獲得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另一部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從此中國電影到今天也沒能再有一部電影獲此殊榮。

中國電影怎麼了:“走出去”只是個遙遠的夢

近日,《一代宗師》成爲香港參加明年奧斯卡金像獎外語片獎的影片,就此,一年一度口號聲浩浩蕩蕩,但最終難免敗興而歸的華語片衝奧大展已經拉開序幕,算上臺灣的《失魂》,僅剩內地一席暫無定論。

《一代宗師》應該是近年送選奧斯卡最佳外片最靠譜的一部,但即便這樣,華語電影在2001年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獲得該獎之後,近十年都再無進入短名單。其成績自然是黯淡無光,如果以奧斯卡獲獎名單來算,中國電影跟中國足球在國際上的聲名狼藉程度有的一拼,既花費了無數真金白銀和力氣,又收穫到一盆盆口水和不良聲望。

1985年,吳天明導演的《人生》報名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選,這是中國內地電影首次參加奧斯卡獎項的爭奪,這27年來,包括港臺的報名影片,除《臥虎藏龍》外再無作品染指。但熱鬧的氣氛卻沒有因爲失敗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尤其在李安獲獎之後,華語片幾乎每年必來一陣喧囂,隨着報名參賽到公佈短名單全員沉沒的消息傳來,一次次經歷了從叫嚷到塵埃落定後的平靜。可是這種挫敗感又有多少是自尋煩惱呢?

奧斯卡本來就是美國好萊塢的一項指標,它既不代表電影行業標準,也不代表藝術指標或者商業認可,其最佳外語片的確有獎賞給藝術創造性和大衆審美雙重領域裏佼佼者的意思,但畢竟是大洋彼岸的一種玩法,一種娛樂指數頗高的戰略遊戲而已。中國人從張藝謀跟張偉平捆綁在一起的年代,就開始無比隆重地重視這個獎項,這的確是一件奇怪而又荒唐的事情。

年年的衝奧大展,一方面反映了我不夠自信,希望從外面的殊榮中得到肯定,從衝奧到衝諾貝爾,無不是自卑心理的一種映射;另一方面也真實地再現了眼下中國文化的落後和精神的萎靡,落後是始終徘徊在對二三流事物的過度熱心上,萎靡是源於那些熱衷參加評獎的人大多想的是,海外鍍金回來纔好忽悠的土鱉邏輯。

在依賴國外優秀商業文化符號的事情上,近十幾年隨着物質過剩,也變得越來越沒底線和有失水準。剛剛被曝光出來的中國團體熱衷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開演,就是一出出十足的鬧劇,鬧劇的結果除了證明我在精神文化上正泛着一股沉重的落後之氣外,還在一次次地得出走出去,只是一個自卑而荒誕的夢的結論。

文化上的進步的確存在這麼一個過程,即通過走出去得到認可獲得自信,再以新的自信創造出更貼合自我的作品。但華語電影顯然不會承認這種進步中的落後局面,反而是相當程度上的自大,一味地鼓吹在進步,甚至自以爲是在創新和開創也是經常發生的。這就像一位心境扭曲的姑娘一樣,她在自己眼裏和別人眼中永遠得不到統一,其差距懸殊得有時候只能用荒誕來形容。

回過頭來說華語片與奧斯卡外語片的關係,港臺電影跟輝煌時代相比,近年在走下坡路是公認的事實,沒有脫穎而出的作品是意料之中。在對應讓大衆耳熟能詳的文藝類作品的奧斯卡外語片不成文標準上,港臺電影近年的狀況是窩裏的耳熟能詳能做到,但真正在文藝片類型上能說得過去的就不多了。內地電影在這個標準上還要再加個代表國家,即官方認定的讓大衆耳熟能詳的文藝類作品,這種標準之下的作品,怎麼可能獲得來自洛杉磯的數百位影藝學院的志願者和評審團的青睞呢?

奧斯卡上的成績差,並不是中國電影正在衰敗的直接證據,意大利人或者法國人肯定不會在乎這麼一個統計,我文化上的落後正是通過這種在乎表現出來的。其實,真是《一九四二》這種電影獲獎了,你會就此覺得中國電影走出國門並獲得成功了嗎?我倒是覺得那反而可能是一種有害,除了繼續招搖哄騙國人,還會出現將算不上上乘的作品樹爲標杆的錯誤引導性。

還有,那些即便如雷貫耳的獎項,真的會有引導或者彰顯美好的意義嗎,至少我也沒從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種殊榮中,看到什麼關於中國文學的真正美好景象或者前途。

中國電影到底是怎麼了?這是一箇中國電影界值得深思的問題。

熱點推薦:baby跑男同款面膜在天貓遭瘋搶!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