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休閒娛樂>影視>

扒一扒木下惠介的電影代表作 總是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影視 閱讀(1.17W)

扒一扒木下惠介的電影代表作 總是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木下惠介的代表作品《卡門歸鄉》、《二十四隻眼睛》、《楢山節考》、《永遠的人》木下惠介是日本電影史上難得一見的全才導演,他既有深厚的藝術造詣,又瞭解攝影技術。經常自編自導,每部作品都努力進行攝影技術方面的新摸索。喜愛外景拍攝,給電影注入一股清新的自然之風。作品豐富,內容全面,既能拍攝讓人捧腹的喜劇,也能拍攝讓人潸然淚下的悲劇。既能拍出超脫於現實之外的歷史片,又能拍出發人深省的社會片。在各種類型,各種風格中輕鬆遊走,靈活變化,讓人不禁爲他出色的才華折服。木下惠介導演挑戰過喜劇、實驗電影、愛情片、社會片等許多類型,給影壇帶來了新風氣。他在色彩的使用和音樂上和文森特·明奈利很像。而且木下導演對1960年代以後的導演們影響很大。在日本松竹這一製片廠體系中,他的影片有很明顯的自己的風格。(伊朗導演阿米爾·木下惠介導演的作品,每次都是完全不同的類型和風格,他總是在摸索着新的類型和電影風格。1912年12月5日,木下惠介出生於日本靜岡縣濱松市。畢業於濱鬆工業學校,隨後就讀於東方照相專科學校。1933年,木下惠介進入松竹電影公司蒲田製片廠,任攝影助理,參與的第一部影片是小津安二郎執導的《非常線之女》。1936年,轉入導演部,在導演島津保次郎和吉村公三郎的手下任助理導演。1943年,木下惠介被提升爲導演,拍攝了處女作《花開之港》,並且獲得表彰了新人導演的“山中貞雄賞”。[2] [10] 1946年,木下惠介監製並拍攝了劇情片《大曾根家的早晨》,這是日本二戰後第一部反戰影片,被譽爲“日本電影的早晨”,並被評爲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第一名。[1] [11] 1949年,木下惠介自編自導了由阪東妻三郎、東山千榮子主演的諷刺喜劇片《破太鼓》。[10] 1951年,木下惠介編導了日本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影片《卡門歸鄉》,影片獲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第四名。[3] 1953年,拍攝了由望月優子主演的寫實主義影片《日本的悲劇》,影片一反木下的抒情婉約風格,用寫實的筆觸描繪出一段殘酷的故事,極力批判二戰後社會政治和經濟的黑暗,入選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榜。1954年3月16日,執導的由高峯三枝子、高峯秀子主演的劇情片《女之園》上映,影片講述了貴族女校內發生“學運”的故事,獲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第二名;9月15日,編導的反戰電影《二十四隻眼睛》上映,故事以瀨戶內海一小島爲背景,描繪了帶領12個孩子的女教師對事業的執著熱愛和她個人生活的不幸與悲哀,控訴了軍國主義的危害。影片被評爲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第一名,獲第1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1957年,拍攝了由高峯秀子、佐田啓二主演的劇情片《亦喜亦悲幾度秋》。1958年,木下惠介以傳統歌舞伎手法,拍攝了由民間傳說改編的電影《楢山節考》,影片被評爲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第一名,並獲得第2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提名。

扒一扒木下惠介的電影代表作 總是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第2張

1961年,木下惠介自編自導了由加藤嘉、高峯秀子主演的劇情片《永遠的人》,影片獲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1964年,製作並編導了由岡田茉莉子、乙羽信子主演的劇情片《香華》,影片描寫了母女兩代藝妓所經歷的完全不同的“女人的一生”,歷史背景將近半個世紀,較爲全面地反映了日本社會的歷史風貌。影片獲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第三名。1967年至1976年,木下惠介離開松竹公司,赴電視臺編導《木下惠介劇場》等12個系列的電視節目,如《木下惠介時間》、《人之初》等。還向電視臺提供2小時一部的電視電影節目,是日本電影導演中最早認識到電視媒介價值的人。1979年,得到媒體贊助的木下惠介,根據佐藤秀郎的紀實文學《衝動殺人》拍攝了電影《衝動殺人,兒子啊》,影片希望喚起廣大民衆的關注,促使政府改革相關法律,公正合理地處理青少年犯罪卻無法嚴懲的社會問題。木下惠介由此獲得第3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提名。[2] [7-8] 1980年,木下惠介根據齋藤茂男的同名報告文學編寫了描寫青少年犯罪的影片《父親啊,母親啊》,並由他擔任導演,影片入選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榜,並獲得第4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提名。[13] 1983年,木下惠介拍攝了以真實的事件爲依據的反戰電影《留下這個孩子》,影片獲第24屆卡羅維發利電影節反法西斯勇士同盟獎。

扒一扒木下惠介的電影代表作 總是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第3張

1986年,復拍了早年作品《亦喜亦悲幾度秋》,命名爲《新亦喜亦悲幾度秋》,影片獲第1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提名,而木下惠介也因此片獲第1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編劇提名。[7] 1988年4月29日,由板東英二、野野村真主演的劇情片《父》上映,該片是木下惠介的最後一部作品。木下惠介,本名爲木下正吉,1912年12月5日出生於日本靜岡縣濱松市。日本導演、編劇。畢業於濱鬆工業學校。1933年,進入松竹電影公司蒲田製片廠任攝影助手;1936年,轉入導演部任助理導演;1943年,拍攝了處女作《花開之港》,並且獲得表彰了新人導演的“山中貞雄賞”;1946年,監製並拍攝了日本二戰後第一部反戰影片《大曾根家的早晨》,影片被評爲《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第一名;1951年,編導了日本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影片《卡門歸鄉》,影片獲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第四名;1954年,編導的反戰電影《二十四隻眼睛》獲第1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1958年,拍攝了劇情片《楢山節考》,影片獲第2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提名;1961年,自編自導了劇情片《永遠的人》,影片獲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1964年,製作並編導了劇情片《香華》,影片獲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第三名;1967年至1976年,離開松竹公司,赴電視臺編導電視節目; 1979年,拍攝了劇情片《衝動殺人,兒子啊》,由此獲得第3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提名;1983年,執導了反戰電影《留下這個孩子》,影片獲第24屆卡羅維發利電影節反法西斯勇士同盟獎;1986年,因編導電影《新亦喜亦悲幾度秋》而獲得第1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編劇提名; 1988年,編導了劇情片《父》。1998年12月30日,木下惠介因腦梗塞在東京都港區家中逝世,享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