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星秀>

林杉個人資料簡介 基本資料 早年經歷 生活歷程

星秀 閱讀(2.06W)

林杉簡介

林杉(1914~ 1992)中國電影劇作家。浙江慈溪人。原名李文德。中國電影劇作家。浙江慈溪人。原名李文德。1930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爲中國共產黨黨員。在從事黨的....

林杉個人資料

林杉(1914~ 1992)中國電影劇作家。浙江慈溪人。原名李文德。中國電影劇作家。浙江慈溪人。原名李文德。1930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爲中國共產黨黨員。在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時被捕,抗日戰爭爆發後出獄,並前往晉西北解放區從事戲劇工作。先後任晉西文聯劇協主任、劇社社長、西北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等職。創作了一批宣傳抗日、反映晉西北人民生活的小戲。1949年調中央電影局劇本創作所,從事電影文學創作。

中國大陸新生代男演員林杉。1987年出生於天津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因出演蔣家駿導演的《無懈可擊之美女如雲》走紅於各大熒幕。讓廣大影迷們認識了一個陽光俊朗的男孩。

林杉個人資料簡介 基本資料 早年經歷 生活歷程

林杉照片

林杉基本資料

姓名:林杉(1914--1992)

原名:原名李文德

職業:劇作家

籍貫:浙江慈溪人

林杉早年經歷

林杉,在未出道之前一直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偶然的一次機會,一名廣告商在逛街的時候,發現了這個笑起來讓人炫目的少年。就是林杉的招牌式微笑,讓他有了第一次拍平面的機會。這也是林杉從而決心進入演藝圈的契機。

有了這次機會後,還是高中生的林杉努力的讀書學習,專科課上也更加刻苦。高中三年的學習時光,雖然有一些平面再次邀約林杉拍攝。但是林杉依然不會爲了這些太過專注,他依然很刻苦的學習。因爲他知道他還有更大的目標,就是中央戲劇學院。

天道酬勤,高中三年後,林杉順利的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而他當時的導師就是常莉(章子怡的老師)。

在中央戲劇學院的學習過程中,林杉總是最刻苦的。常莉老師常常能看到林杉,拉着其他的同學在排練室裏陪他練習。以至於常莉老師常常勸導學弟學妹們要像林杉學習,學習他刻苦的精神,努力的態度!

生活歷程

1914年出生於浙江省慈溪縣一個農民的家庭。三歲時父親在上海謀到一個職員的位置,便隨同父母一起來到上海。後來就讀於紹興國小。少年時代的林杉,學習成績優異,作文始終名列前茅;性好動,愛演講、演戲、唱歌、跳舞。當時,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熱潮日漸高漲,特別是“五卅”慘案之後,青年學生經常在街頭演講,宣傳愛國想,十一、二歲的林杉常聽得熱淚盈眶、激動不已。

1930年春,紹興國小的校長被捕,地下黨在學校組織了營救校長的後援會,並舉行罷課活動。已在亞陸中學學習的林杉,回到母校積極參加罷課鬥爭活動,不久,便參加了中國共主義青年團,後來又轉爲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他便結束了學校生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此後,林杉先後擔任黨領導的鐵路總工會東方辦事處青工部長、團的基層領導工作,並由黨派到河南國民黨軍閥部隊做策反工作。

在此期間,林杉在上海還組織了一個戲劇團體——青虹劇社,由左翼劇聯派戲劇家劉保羅任指導。1932年8月林杉被捕,在浙江杭州僞陸軍監獄度過了將近五年的囹圄生活。1947年,林杉參加了山西崞縣的土地改革運動,任土改工作團祕書,爲工作團起草了一份工作報告,題名<山西崞縣是怎樣進行土地改革的>。這篇報告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重視,並作了重要批語。

林杉從事電影創作是在 1949 年調到中央電影局劇本創作所以後。1950年,他懷着對晉西北人民的深情,將小說《呂梁英雄傳》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呂雄>接着,又寫出電影文學劇本<劉胡蘭> 。1953年林杉到晉東南農村深入生活後,和孫謙合作寫出了反映我國農村新面貌的電影文學劇本《豐收》。

<豐收>較之前兩部作品在掌握電影特性、蒙太奇結構等方面都有所進步。但是總的說,這三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還保留着抗戰時期寫秧歌劇的那種配合政治宣傳的因素,因此沒有能夠把林杉自己從生活中感受到的真情實感傳達出來。然而這些創作實踐,包括1951年開始他擔任中央電影局藝委會祕書長的工作,都促使他進一步熟悉和掌握了電影藝術的規律,爲他後來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1956年林杉與曹欣、沙蒙、肖茅合作,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上甘嶺> 。這一劇作不僅在表現戰爭題材方面有新的建樹,而且是林杉個人創作的一個轉折,在思想與藝術方面顯露出林杉的藝術個性。

1961年開始,林杉擔任長春電影製片廠藝術副廠長。在十年動亂中遭到迫1969年底被下放到東北農村,直到粉碎“四人幫”後1979年才恢復工作,任中國電影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和<大衆電影>的主編。林杉雖已年逾花甲,然而革命的熱情仍很旺盛,從他身上還不時地流露出青年時代的那股革命激情呢!

牢獄艱辛

(圖)作品《上甘嶺》

在獄中,林杉被吸收爲監獄祕密黨組織成員,積極參加獄中鬥爭活動,並如飢似渴地閱讀了通過各種渠道搞到的政治、經濟、哲學、文藝等書籍。林杉在獄中遇到了劉保羅,倆人相見,分外親切。

劉保羅有驚人的記憶力,能夠背誦不少古典和當代的話劇名著,他爲林杉分析劇本的結構、人物、主題,然後講解導演處理和舞臺調度。劉保羅成了林杉步入戲劇創作的第一位引路人。

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即將形成,林杉獲釋出獄。爲了奔赴延安,他先到山西,任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洪趙中心區組織部長,靈石縣犧盟會特派員兼五縣游擊隊政冶處主任,並組織呂梁劇團,任團長。

1939年他到達延安,被派往晉西北解放區工作,直到全國解放。這期間他主要從事戲劇活動,先後任晉西文聯劇協主任兼文聯劇社社長,晉西大衆劇社社長,七月劇社副社長,西北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等職務。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傳達後,對林杉的思想震動很大,使他明確了文藝爲工農兵服務的方向。

從這一方向出發,林杉認爲凡是羣衆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自己都應該去鑽研、去探索,從而改變了這之前只從事話劇創作的狀況而重視地方戲的創作,並在導演工作中還提出了“中國傳統的表演形式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相結合” 的主張。 那時他創作了秧歌劇 <以毒攻毒> 、郿鄠劇<滲沙> 、山西梆子《劉保成》、 <重見天日> 、《買賣婚姻》、 <中華兒女>等,內容大多是宣傳抗日,反映晉西北人民生活的。此時他的創作熱情十分高漲,常常是自編、自導,有時竟按捺不住自己上臺演出。他寫的不少劇本不僅在縣城、部隊、機關裏演出,而且在農村也演,很受農民羣衆的歡迎。

創作風格

(圖)作品《黨的女兒》

50年代末,林杉曾一度熱衷於對革命浪漫主義的探索,提出寫“理想人物”的主張。1959年,他在這種創作思想的指導下寫了<冬梅> ,1960年,他再度以《黨的女兒》同樣的歷史背景寫成了《在三年的日子裏》。林杉在電影文學創作方面是有設想,有抱負的。

早在創作《上甘嶺》時,他便認定要以共產黨員的形象作爲自己作品的主人公,後來又準備通過一系列共產黨員的形象來表現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鬥爭史,這即是林杉爲自己的創作設計的總構思、總主題。這在他寫的電影論文<在銀幕上歌頌共產主義新人>中有所闡述。爲此他已着手蒐集了上海起義、廣州起義以及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的資料。可惜這許多材料在十年動亂當中都散失殆盡了。

林杉作品的題材相當寬泛,除前面談到的外,還有他個人寫的或和他人合作的,如:表現中蘇人民友誼的《風從東方來》(1958年);描寫新社會使戲曲藝人重獲藝術青春的<再生記> (1958年);以反映我國製成第一艘萬噸輪爲題材的<試航>(1958年);根據小說<橋>改編的描寫農村生活的《兩家人》等。

他一貫主張電影要富有民族色彩,要有爲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認爲我國電影需要從中國古典文學、戲曲以及其他傳統藝術中汲取營養。林杉的作品在這方面作出了探索。其作品以真實、質樸、嚴謹取勝,不矯揉造做故弄玄虛,但又重視情節的跌宕起伏,有些劇本象《黨的女兒》,還頗有些“傳奇”色彩。他尤其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將人物思想感情的真切視爲作品的生命所在。

電影理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