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品味風>人文素養>美文閱讀>

良藥未必皆苦口諺語

美文閱讀 閱讀(2.01W)

良藥未必皆苦口諺語,諺語是人民羣衆口頭流傳的固定的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來反映深刻的道理。諺語多數來自民間,也有一部分來自詩歌,一般爲兩句,押韻或對仗,下面分享良藥未必皆苦口諺語。

良藥未必皆苦口諺語1

1.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生在世,孰能無過?若有過錯,即使有自知之明,不文過飾非,但對過失的性質、危害、根源等的分析反思,總不如衆多的旁觀者清。我們需要真誠的讚美,也需要善意的批評。讚美是鼓勵,批評是督促;讚美如陽光,批評如雨露,二者缺一不可。

父母從不批評孩子,是溺愛;教師從不批評學生,是不負責任;朋友之間只有恭維,從無批評,不是良朋益友,而是酒肉夥伴。至於那種會濫用廉價的表揚,從不敢開展批評的領導,更是處世圓滑、怕得罪人的平庸無能之輩;在他們所主管的部門、單位,必然壞人橫行,歪風無阻,紀律鬆弛,人心渙散,工作、生產走下坡路。最需要批評的人,不一定會是那些缺點、錯誤多的人,更應包含那些自視甚高、缺乏自知之明而又擔負重任要職的人。他們堅持錯誤的危害性更大,更急需旁人批評、指出。

俗話說:打是疼,罵是愛,不管不問要變壞。雖然其原意是指如何教育孩子,但推而廣之,也說明了批評、監督、鞭策是一種關懷、愛護。任你有多少缺點、錯誤,與你無親無故、毫無感情的人,只要不礙他的事,就只會漠不關心、不管不問。只有良師益友,纔會抱着對你負責的態度,以諍言相告。

良藥未必皆苦口諺語
  

2.良藥未必皆苦口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的說法,經常被用來告誡人們要虛心接受批評,不應計較批評的`方式方法。方式方法,被批評者不應計較,而批評者卻應研究、講究。醫藥科學發展至今,許多良藥或包糖衣,或經蜜炙,早已不苦口。語言科學發展至今,講究批評的方式方法與語言藝術,也可做到忠言不逆耳,老少皆喜聽。

如何做到這一步呢?批評要善意,要尊重、理解、信任被批評者,對事不對人,以理服人。對事,也僅僅是對其缺點、錯誤,而不能抓住一點,不計其餘,以致否定一個人的全部工作、全部歷史。而且還要進一步分析其動機與效果。如動機良好,效果不佳,就要先肯定其良好的願望,再批評不當之處,然後教給正確的方法。

切忌在情況尚未調查清楚之前就發脾氣、亂指責,更不能挖苦、諷刺、嘲弄,不能揭老底、算總賬、搞人身攻擊。因爲那隻會造成或加劇對立情緒,使對方頂牛、擡槓,或口服心不服,講形式走過場地來個假檢討,但思想並未觸動,事後依然故我。這種批評看起來火藥味挺濃,其實際效果則微乎其微。

良藥未必皆苦口諺語2

薑還是老的辣

“薑是老的辣”語本《宋史·晏敦復傳》:“檜使所親諭敦復曰:‘公能曲從,兩地旦夕可至。’敦復曰:‘吾終不爲身計誤國家,況吾薑桂之性,到老愈辣,請勿言。’”

宋高宗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南宋政權之後,寵信奸臣秦檜。秦檜暗中勾連金國,極力主張南宋向金投降,還迫害打擊抗金將領和主張抗金的官員。

良藥未必皆苦口諺語 第2張
  

當時,朝廷中有個老資格的大臣,名叫晏敦復。他性格剛直,不畏強暴,兩個月內向宋高宗啓奏34次,爲愛國的文武百官仗義執言,據理力諫,彈劾秦檜等一夥奸臣。而秦檜也想盡了一切辦法,軟硬兼施,想讓晏敦復屈服。一天,秦檜派一名親信去勸晏敦復,說:“如果你能屈從,高官厚位隨便你挑。”

晏敦復斷然拒絕了他的'勸說,慷慨激昂地對那個人說:“我豈能爲一己私利而出賣國家?何況我這個人是天生的薑桂之性,到老愈辣。”晏敦復以姜性自喻,表現出與邪惡勢力周旋到底的剛正不阿的正氣。“薑桂之性”即由這個故事而來,意思是,生薑和肉桂愈老,味道愈辣,比喻人愈老愈加剛直。

“薑是老的辣”這句諺語就由“薑桂之性”演化而來,現人們多用來比喻人越老閱歷越豐富,辦事越老練;也用來比喻老年人足智多謀,不好對付;還有自比姜性,剛正不阿的。

良藥未必皆苦口諺語3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指想從對方那裏得到什麼,就得先給對方一點甜頭。語出《周書》。《戰國策·魏策一》:“《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予之。’”

春秋末期,晉國的政權落到了智伯、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四大家手中,其中智伯的勢力最大。

智伯爲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實力,向晉大夫魏桓子強行索要土地,被魏桓子拒絕了。大夫任章問魏桓子:“你怎麼不給他呢?”魏桓子很氣憤地說:“這是蠻不講理嘛,當然不能給他。”任章說:“依我看,給他也不是壞事。”任章又進一步勸說:“《周書》上曾說:‘要想打敗對方,必先暫時扶植他;要想從對方那裏得到什麼,必須先給他一點東西。’所以,不如先給智伯一點甜頭,讓他驕傲自大起來,纔好使天下人團結起來對付他。”

良藥未必皆苦口諺語 第3張
  

魏桓子採納了任章的計策,給了智伯五處有萬戶人家的土地。智伯非常高興,更加猖狂,進而又向晉大夫趙襄子索要大片土地。趙襄子當然不會給他,就聯合晉大夫韓康子及魏桓子進攻智伯。被大家羣起而攻之,智伯終於敗亡了。

《周書》現已無法找到,也就無從查考。但《老子》三十六章中也有類似說法:“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即由上述記載而來,現用以說明要想得到大的好處,必須先做出小的犧牲